2014年8月3日星期日

銀行合併風再起系列(二)‧合併DNA體檢‧4大測試評定成效


2014-07-30 16:57

       

199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的銀行業都興起整合潮,而許多數據也顯示銀行業整合將帶來諸多的好處,因為規模壯大了將可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增加多元化機會及創造成本節約的效果,但事實真的如此美好?

因此,我們將通過盈利和資產增長、資產素質、業務版圖,甚至是壓力測試等層面,來剖析銀行業大整合後的實際效益。

10年資產增27%

近10年來,大馬銀行業轉型成績有目共睹,更成為支撐未來經濟增長和金融服務領域發展的重要平台,而這一切轉型計劃都是在2001年金融領域大藍圖(FSMP)的指引下落實的。

FSMP為金融領域刻劃了長達10年的發展進程,首先從強化國內銀行基礎建設和能力上著手,再通過進一步開放市場,營造更為競爭的營運環境,迫使領域轉向更為自律和市場導向,從而更好地與國際和區域接軌。

多番整合
競爭更激烈

在FSMP落實的10年內,銀行業已經厲多番整合,令整個系統變得更為堅強。整個整合計劃中,國內商業銀行數量從1986年的22家減至現有的8家,而貼現行(DiscountHouse)和證券行也整合成投資銀行,並在今年進一步整合。

分析員認為,通過整合將使得銀行業成本合理化,但同時競爭壓力也將攀升,其中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顯示銀行業存款在過去10年增長27%,但存款定價也趨向更具競爭力。

“基於國內首5大商業銀行集團現佔總銀行資產的70%,因此保留銀行業的競爭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穩定和蓬勃發展的國內金融系統,已成功憑藉更為強大的韌性和穩定性來確保其仲介功能可在任何情況下有效發揮作用,並持續扮演著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角色。數據顯示,自2001年以來,金融領域平均年增長7.3%,佔2010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的11.7%,比2001年的9.7%增進不少。

年增14%
高區域同儕1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顯示,在過去10年,大馬銀行業資產與存款增長快速,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4%,比平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1%為高,也高於區域同儕的12%。

“銀行業快速發展,主要歸功於FSMP的落實,帶領銀行業在歷經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進行改革。”

2013年銀行系統稅前盈利達到298億令吉,與2012年水平相近,年均資產回酬和股本回酬達到1.5%和15.9%,主要營收源自佔總銀行營運收入42.8%的融資與籌資活動(+7.3%)。

10年稅前盈利翻2倍

相比之下,2000年國內銀行系統稅前盈利僅為97億令吉,短短10年內領域稅前盈利翻了超過2倍,表現實在驚人,畢竟當年近100億的稅前盈利已成功超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取得的77億令吉,而平均資產回酬和股本回酬則為1.5%和20.4%。




資產素質續改善

國行《2013年金融穩定與付款系統報告》顯示,國內銀行業的資本水平和品質依舊穩定,確保巴塞爾III資本適足率框架從今年1月開始順利落實後,不會對銀行業的資本水平帶來太大壓力。

截至2013年杪,整體銀行業(包括伊斯蘭銀行)資本水平依舊強勁,其中普通股一級資本率(CET-1)、一級資本和總資本率分別企於12.1%、13%和14.4%。

銀行業內部創造資本能力依舊強大,系統內現有超過560億令吉保留盈利,佔CET-1資本逾30%,同時3大銀行集團成功落實股息再投資計劃也確保資本韌性,對銀行業的股票和市值都是正面消息。

銀行組合風險穩定

報告稱,去年整體銀行組合的風險大致穩定。以平均論,總風險加權資產率(RWA)佔總資產比例達到63.3%,2012年為62.1%。若按巴塞爾III定義進行評估,截至2013年9月杪銀行系統的槓桿率逾6%,顯著高於巴塞爾III的最低3%水平。

不過,銀行業業務架構、風險胃納或內部監管資本模式並未出現重大變化,而系統資產也獲得高素質資本的不斷累積提供支撐,確保銀行擁有足夠的吸納虧損緩衝器。

同時,國內銀行系統淨呆賬率自2005年起開始呈跌勢發展,就算2008/2009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仍未動搖資產素質持續改善的進程。

淨呆賬率企穩1.3%

國行在今年5月的《貨幣與金融發展》報告中指出,截至今年5月,銀行業淨呆賬率企穩於1.3%,遠比2000年淨呆賬率的6.3%為低,而貸款損失覆蓋率則處於100%以上,也比2000年的65.6%明顯增加。

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橫掃全球,國內經濟也受到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出口地點經濟疲弱衝擊,但整體金融系統的抗風能力相對強勁,主要歸功於健康的資本水平(一級資本率企於10%以上)和良好的流動性。但更重要的是,國內銀行曝露於次貸證券和外國貸款的程度不高。

本地銀行流動性充裕

雷曼兄弟在2008年第三季宣告破產,引發銀行同業國庫券利差(Treasury BillSpreads)顯著攀升,但大馬受到的影響卻比香港和新加坡等大型亞洲金融市場為輕,反映出本地銀行流動性充裕。

在2011年第四季,歐債問題惡化增添全球經濟不明朗性,導致全球美元流動性吃緊,但對國內銀行的衝擊仍在可管理水平,主要是國內銀行並不依賴外幣融資,而本地基金經理對高級票據需求殷切,使得國內銀行仍可如常透過債券市場進行融資。

設分支聯營
多元化收入

隨著基礎更為鞏固,大馬金融機構近年來開始積極透過設立分支、聯營,甚至是併購來攫取區域市場商機,並作為多元化收入的長期增長策略。

大馬金融機構現已成功崛起為區域領先業者,在推動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扮演著日趨重要的角色。基於大馬與區域和國際經濟的連貫性日趨深化,截至2013年杪國內6大銀行集團在全球22個國家設有據點,其中包括所有的東盟國家。

6大銀行海外資產擴至3621億

目前,6大本地銀行總海外資產從2012年的3千138億令吉增長15.4%至3千621億令吉,佔總銀行集團資產比重的20.5%,比較2012年為19.2%。

整體來看,本地銀行集團持續在海外市場進行擴張,其中亞洲地區成為擴充重點,希望能從快速發展的地區經濟中分一杯羹。

截至去年杪,本地銀行業海外子公司和分行佔銀行集團總資產比重按年擴張16.3%,從2012年的3千530億令吉擴大至4千100億令吉,相等於本地銀行集團總資產的23.2%。

當中,印尼和新加坡為本地銀行海外業務的大本營,佔銀行集團總海外業務貢獻的62%。



體系資本好
抗壓力堅韌

IMF《2013年大馬金融領域穩定評估報告》通過由上而下(Top-Down)和由下而上(Bottom-up)的模式來對國內銀行業進行壓力測試,並以2011至2016年為評估期限,將信貸、市場(利率、外匯和股票價格起伏)和流動性等風險納入考量,發現國內銀行體系資本良好,應對壓力的能力堅韌,但部份小型銀行在信貸虧損方面表現相對較弱。

“不過,整體銀行也曝露於市場風險程度有限,而流動性風險主要是高通知存款(At-Call Deposits)環節存在弱點。”

但該機構說,以36家銀行的平均資本率來看,整體銀行體系的資本率水平仍高於監管單位的最低要求,而市場風險對銀行帶來的衝擊也比信貸風險來的低,主要是多數商業和伊斯蘭銀行淨外資開放程度不大及直接曝露於政府資產水平有限。

目前,多數銀行因附屬和流動性因素持有政府債券,但對整體市場來說,政府債券風險權重短期從“零”飆升至20%僅回增加資本率25個基點,可是投資銀行和部份商業銀行將因此蒙受顯著的新貸風險衝擊。

結言:

雖然國內銀行大嘗併購壯大的好處,加速趕超西方大型銀行業的腳步,但是西方銀行業此時卻逆向操作,不但沒有積極壯大,反而持續不斷地“瘦身”,這是否值得本地銀行有所警惕,下回自有分解。

【銀行合併風再起系列(一)‧從百家爭鳴到六分天下】
【銀行合併風再起系列(二)‧合併DNA體檢‧4大測試評定成效】
【銀行合併風再起系列(三)‧併購不同調‧由小變大‧大再變小】
【銀行合併風再起系列(四)‧合併潮再襲‧華資銀行何去何從】

點看全文: http://biz.sinchew.com.my/node/99326#ixzz39G3uYyeT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