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星期四

种了卅年中文桃李


评论 2014年8月6日
作者: 杨善勇 , 栏名: 仅供参考


堂堂正正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郑文添老师回返昔华中学执教,我身在人称预备班的初中一。他跟从一代名师,练就一身国学的功夫,偏偏受困于调派的时差,只好暂时委屈,大材小用应急毋关本科学术的体育学科。

是一言难尽的80年代,说来心酸。中文的传承,举步维艰。学校虽是一所60年代胡涂董事遵命改制的国民型中学,原该有三分之一的的母语教学,师资始终是割肉补疮:王叔敬老师是权威的数学学者,也得改教我们中文。

到了中三,师资犹少。张再兴先生和林秀鹃老师两人接力共班,给我们上课。高一开始,我师从恩师陈廷俊老师,高一班的学长和低一班的学弟,大部分交给郑文添老师了。

文化的重担,几根硬骨撑起,为难极了也难为透了。难得文添老师还要同时负责图书馆之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忙坏自己也忙坏身体。得益的倒是一校的学生,馆內触目好书如云,李敖的经典柏杨的酱缸,我总算及时读了一些,大大开了眼界。

课外呢,因为昔加末县里的高级教育文凭没有正课的老师,文添老师只好应考生所求,週末在外兼课,像个说书人舒捲一节节地讲过《三国演义》的跌宕起伏,接著指引他们那条通往四书五经的康庄大道。

可惜,踏踏实实,一心教书,也不能如愿。人事纷爭,匆匆之间听闻他(被)调离昔华。儘管如此,课外的母语班,他一如既往,没有间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脉相承继续讲课;昔加末一县的STPM考生,几乎都是他栽种的桃李了。

善行如此,峰迴路转,柳暗花明,文添老师总算大步回得学校任职校长。碍于行政捆绑,中文的课程,只好转手后来的接班人。但是,承先启后中文香火的大功,深刻在学生和家长的心上。

当下他就要退休了,回想往事,惦记当年,不禁感伤岁月之悲。中学毕业,快卅年了,郑文添老师的一生,都用耕耘华文教育这亩瘦田;可是,时至今日,还有几人,可以见贤思齐,也给国中的Bahasa Cina栽一棵绿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