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 嬿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2 月 16 日 15:28 | 分類 國際貿易 |
貿易活絡,等於血脈暢通,經濟體質就不會壞到哪去,貿易因有鼓勵競爭的意義在,還可以促進產業升級,在全球經濟成長停滯之際,各國都急著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準備真正做一場全球化生意,帶動經濟成長。然而,為何很多東西國內都會生產,還要從外國進口,貿易的意義到底在哪?
《QUARTZ》做了一篇有趣的分析,去年中國腕錶出口了 26 億美元,同時進口了 20 億美元,這種同樣的商品進口又出口占了全球貿易的四分之一,對新興市場而言,你可以用品味或需求成長來解釋,但是對富裕國家來說又是什麼意義?
過去國家貿易都是進口他們沒有生產的東西,譬如英國進口汽車,哥斯大黎加進口玉米,南韓進口金屬,中國進口大豆,但是在 1970 年代,經濟學家 Herbert Grubel 與 Peter Lloyd 發現,大部份的貿易似乎不是照著供給需求來走,Grubel 就發現,在很少下雪的澳洲,也在做滑雪靴進口和出口。
經濟學家稱這個動態現象叫做 「產業內貿易」,目前產業內貿易成長幅度比傳統跨產業貿易快三倍。過去經濟學理論很難解釋為什麼一個國家要交易自己也會生產的東西,以起司舉例,法國、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荷蘭都是起司出口國,每個國家都有同樣的自然資源以及勞動成本,但是這些國家每出口 3 美元的起司,同時間也進口 2 美元起司。
富裕國家交易起司是因為他們的居民可以負擔的起,這些高收入的消費者驅動了從電話到汽車的產品進口,這與國內是否有同等質量的產品存在無關,大型出口商只在乎生產特殊品種,讓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想要的產品。
換句話說,有些德國人喜歡法國起司。但是產業內貿易不只跟口味有關,有些是供應鏈分散各地如電子業一樣。貿易也會因為品質或價格所驅動,中國出口的手表大部分都很便宜,進口的都很貴,像是中國有錢人與觀光客最愛瑞士手表。
經濟學家 Cameron Thies 與 Timothy Peterson 所提出,他們發現 2010 年兩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占所有貿易比重達 2.7%,但每個國家數字差距很大。富裕國家比較時興這種貿易,譬如歐洲大國產業內貿易占比超過 50%,在亞洲,只有三個貿易國家超過 30%,非洲只有兩個國家超過 10%,全球屬於產業內貿易的貿易額占 27%。
當國家愈來愈有錢,他們生產的產品品質就會提升,為了要競爭,他們會專精化,富裕國家也會想花錢去買這些新的特製產品,譬如過去三十年,美國、德國、日本汽車製造商在品質與成本上都非常相似,為了差異化,汽車製造商開始生產頂級款或是環保汽車。
隨著新興市場發展,他們也會生產與消費更特製化的產品,品質接近富裕國家,而當巴西與印度國內生產的受歡迎產品開始出口時,經濟會出現何種變化? 文章以東歐國家舉例,2004 年到 2007 年十個東歐國家加入歐盟時,他們開始接觸西歐市場,產業內貿易成長快速。
一開始他們出口的產品都是廉價品,但是漸漸地出口產品品質改善且與歐盟國家愈來愈相近,同樣效果在中國也看得到,因為高端手錶製造商為了要與進口的瑞士品牌競爭。其他中國企業家開始種葡萄與建立高級服飾生產線,無論這些產品是否出口,他們都會進入奢華產品的高端特製化市場。
經濟學家 Charles Sawyer 認為,人均 GDP 必須達到 7,000 – 10,000 美元,才會開始發展全球購買的習慣,表示至少半數國家與七成以上人口都被排除在偏好驅動的經濟模式之外。雖然交換昂貴產品的自由貿易烏托邦,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是隨著財富累積,新興國家經濟成長,未來產業內貿易最終會占全球貿易的大部分比重。
(首圖來源:flickr / Jed Sullivan CC By 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