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

2016 年最值得期待的 10 項醫療創新應用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2 月 18 日 14:34 分類 生物科技 , 穿戴式裝置 , 醫療科技
下載自路透
再過幾天,我們就要揮別 2015 年邁向 2016 年,在還來不及回顧過去發生的事情之前,或許可以先來了解有什麼令人興奮的革命性進展即將發生。全美最頂尖的醫學中心「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近期宣布最具影響力的 10 項醫療創新應用,並揭示這些應用未來將對人類帶來什麼影響。這些創新應用是由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醫師與科學家所評選出來,其中包括以快速且創新的方式製造疫苗、基因編輯技術,及開發中國家的淨水系統改良。


10. 腦血管支架-取栓術(Neurovascular Stent Retrievers)

一旦發生中風,如果不盡快送醫治療,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輕者預後狀況不佳,重者甚至會死亡。近幾年唯一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核准的中風治療方式只有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以靜脈注射給藥,將急性阻塞的部份動脈血管打通,恢復供血。但此治療方式有其限制,例如必須在中風發病 3 小時內施打,也不一定對每位患者都有效。
腦血管支架-取栓術的問世,幫助醫師在中風治療上多了一道防禦武器。它與 tPA 不同的地方在於直接將血栓取出,醫師將導管插入病患體內,以鐵絲支架抓取血塊並移除掉。臨床上的研究也證實以此方法治療的患者,恢復情況較佳,也較能重拾獨立生活的能力。第一代取栓器在 2012 年獲得 FDA 批准;而治療範圍更廣、幾乎能造福所有血栓患者的第二代取栓器,將在 2016 年底推出。

9. 非侵入性遠端監控(Frictionless Remote Monitoring)

過去糖尿病患者在自主監控血糖上,需要定時以細針戳進手指,再將血擠出來滴入試紙中,而隨著可透過皮膚電化學變化來監測血糖的生物感測器出現,病患將脫離與針為伍的生活。
除了血糖監控,未來還將出現可分析汗水變化的貼布,來診斷是否有懷孕、高血壓或體內水分含量。所收集到的數據除了能通知配戴者,也可即時傳送給醫師,進行遠端監控。

8. 女性性功能障礙治療(HSDD)

近年來女性性功能障礙逐漸受到大眾重視,2015 年 8 月,FDA 首次批准全球第一個女性威爾鋼藥物Addyi(flibanserin)上市,此藥主要用來治療女性停經前、性慾低落的性功能障礙。但 Addyi 也引起許多爭議,包含它可能會引起嗜睡、噁心等副作用,此外治療方式非一次性,患者必須按時服藥,更有人擔心藥物監管問題,種種的爭議讓 FDA 曾兩度否決 Addyi 上市。
儘管 Addyi 還不是那麼完美,但它的問世,將帶給長期因性功能障礙影響親密關係的女性一絲希望。

7. 如假似真的義肢

過去幾年,科學家已證實肢體運動的神經傳導可由電腦程式計算出來,並將大腦植入晶片來控制義肢、輪椅甚至全身外骨骼。植入晶片的大腦除了能控制義肢活動,甚至還能透過義肢回饋「碰觸的感覺」。2015 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新的神經技術(Neurotechnology),將義肢兩端電極分別連接到大腦的運動及感覺皮質區,形成一條迴路,讓使用者除了能夠靠自己的意念拿取物品外,當以機械手指碰觸東西時,能將產生的電波傳送到大腦,經由訊號轉換,讓使用者感受到碰觸的「感覺」。
人類對義肢的想像力越來越大,從「如果大腦可以」,演變為「大腦什麼時候可以」。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科學家對第二種描述的回答將是「現在」。
prosthetic hand

(Source:DARPA

6. 以蛋白質生物標記分析法(Protein Biomarker Analysis)篩檢癌症

2016 年,將有一個以蛋白質生物標記為主的癌症檢測平台誕生,能提供更精準的癌症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一般的檢驗方式是計算某些特殊蛋白質的含量變化,並給定一個罹癌風險值。以目前常見的攝護腺癌檢驗方式來舉例,它是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含量,當 PSA 濃度過高,就要懷疑是否罹患攝護腺癌,但 PSA 上升並不一定代表癌症,有許多原因都會導致 PSA 升高。
蛋白質生物標記分析法主要是檢測血液中特定蛋白質的結構變化,除了能判斷是否有罹患癌症,還能即時知道腫瘤的生長情況,並區分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準確地告知結果,還可以避免過度治療。

5. 胎兒游離 DNA 檢測

每對懷孕的父母都希望生出健康的寶寶,這個願望也創造出 20 億的孕期健康市場商機,但除了瑜伽課、保建食品和養育書籍外,基因缺陷的疑慮,卻仍如影隨形的困擾著大部份的父母。
研究指出,胎兒游離 DNA 檢測比傳統的血液檢測,能更準確地預測胎兒是否有唐氏症和愛德華茲症(Edwards’s syndrome),它的原理很簡單,孕婦血液中有 10% 的 DNA 是屬於胎兒的,因此只需從懷胎 10 周的孕婦身上採集幾毫升的靜脈血,即可分析胎兒的 DNA 是否有異常。

4. 預防傳染病的淨水系統

根據 WHO 的估計,全世界有 7 億人無法取得乾淨的飲用水,新型的垃圾處理廠可以經濟實惠的方式改善此問題。它以循環的概念,先將垃圾焚燒,所產生的熱能加熱污水,收集水蒸氣,最後液化成安全飲用水。一個處理廠就可以滿足 10 萬人的用水需求,且造價相對便宜,約 150 萬美元。一般而言,缺乏可靠飲用水的地區,同時也缺乏好的垃圾處理機制,此垃圾處理廠一舉兩得,除了改善貧困地區的飲用水,更能妥善處理垃圾。

3. 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過去想要重塑生物基因或改造胚胎的遺傳訊息,幾乎是科幻電影才有的情節,直到 CRISPR 橫空出世,終於宣告了人類多年來的幻想與擔憂即將成真,此技術在還未正式應用在醫療上之前,就已挑起一波又一波的專利攻防戰與榮耀保衛戰,再加上取得門檻不高和成本低廉,未來它將成為耳熟能詳的名詞,無論如何,它將帶給人類巨大的改變。
Pipetting sample into petri dish with a DNA gel in the background

2. 以基因組學為基底的臨床研究

傳統的藥物研發並沒有考量到患者間基因組的不同,以至於藥物常常無法通過一輪又一輪的臨床試驗,藥物研發不僅時程拉的非常長,花費更是驚人,也導致許多重症病人等不及,有些研究人員甚至無法等到自己研發的藥物上市。
如今,以基因組學為基底的臨床研究,在癌症治療上取得重大進展,研究人員可依據基因標準對潛在試驗者進行篩選,並與他們身上相關的疾病特定分子進行治療配對,研究人員可根據這些數據建立許多模型,所研發出的藥物也越來越有特異性。

1. 預防公共流行病的疫苗

還記得 2014 年伊波拉病毒帶來全球性恐慌,西非的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有兩萬多人染病,當中有一萬多名患者不幸去世,死亡率高達 70~90%,歐洲、美國也傳出零星疫情。為遏阻伊波拉疫情蔓延,各國聯手合作,在短短 12 個月內,就研發出預防率 100% 的 rVSV-ZEBOV 疫苗。疫苗現身後的 10 天內,伊波拉病例的數字就驟降。近期第三期臨床試驗也證明該疫苗的效果驚人,並預計在 2016 年上市。
全球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就開發出疫苗取得重要勝利,表示全球醫療體系當通力合作時,可展現出驚人的力量,也有能力面對緊急疫病時的反應。
國際公共衛生學者也大聲呼籲,疫苗研發慢半拍的情形不該再發生,更不能等到疫病大流行的時候才開始進行實驗,各國政府、慈善組織和醫療界都該攜手合作,一同抵禦下一個流行的疾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