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星期五

最強中國晶片!海思麒麟 950 正式登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1 月 06 日 | 分類 手機 , 晶片 , 零組件

flickr Kārlis Dambrāns
華為做為中國廠商中少有的技術派,其海思麒麟處理器頗受關注。但海思麒麟受到的爭議也同樣不少,主要集中於一些關鍵技術指標,如製程、處理器架構、圖形處理能力等,均非行業頂級。在使用「略顯落後」的麒麟 930 / 935 處理器撐過了榮耀 X2、華為 P8 / P8 Max、榮耀 7、Mate S 等一系列旗艦以後,華為的新旗艦終於可以換上一個更強勁的晶片了。



華為 5 日正式發表了已經盛傳多時的麒麟 950 處理器。而這款處理器的技術細節還是很值得關注的。

全面進步的 CPU

麒麟 950 的 CPU 部份相比麒麟 930 / 935 在製程、架構方面有很大的進步。
從華為已經公布的訊息來看,麒麟 950 採用的是四核 Cortex-A72 +四核 Cortex-A53 架構。其中四核 Cortex-A72 核心的頻率最高為 2.3GHz,四核 Cortex-A53 核心的頻率最高為 1.8GHz。麒麟 950 的 CPU 架構相比 930/935 的四核 Cortex-A53e+四核 Cortex-A53 在架構、性能和製程上都要領先得多。
Cortex-A53,這也是目前多數 64 位元處理器會配備的核心,大家都相對熟悉,也就不多費筆墨了。
Cortex-A72 則是 ARM 今年推出的頂級架構,根據 ARM 的說法:
Cortex-A72,對比 20nm 工藝的 A57 核心,其性能最多可以達到其大約 1.8 倍,而功耗會有明顯的下降。對比更前代的 28nm 工藝的 A15 核心,A72 更是可以做到大約 3.5 倍的性能,同等負載下的功耗則降低 75%。
架構之外,關鍵的製程,麒麟 950 也同樣不含糊,採用的是 16nm 台積電 FF+ 製程,發熱、續航表現相比前代的 28nm 工藝都有進步。

不再祖傳的 GPU

以往海思麒麟 SoC 搭配的 GPU 常被詬病。尤其是 Mali-T628MP4 這款四核心圖形處理單元。該 GPU 相比兩年前 Exynos 版 Note 3 的 T628MP6 六核心 GPU,還少了兩個核心,其性能相比目前頂級的 Andreno 430 或者 T760MP8 落後不只一兩點,但就是這款不夠強大的 GPU 卻一直被華為從麒麟 920 一直沿用到了麒麟 935,於是這款 GPU 也被不少人戲稱為「祖傳 GPU」。
麒麟 950 終於換掉了祖傳 Mali-T628MP4,取而代之的是 Mali-T880MP4。Mali-T880 的技術參數很好看,最高 16 倍的 MSAA 多重採樣抗鋸齒、OpenGL ES 3.1、OpenCL 1.2、DirectX 11 FL11_2、RenderScript 渲染腳本、LDR、HDR、3D 顯示燈。現在可以調用 Mali-V550 的全部核心支持最高每秒 120 幀 4K 影片輸出功能,另外它也支持 TrustZone。
得益於製程的進步,據稱,Mali-T880 的性能是 Mali-T760 的 1.8 倍,但功耗卻更低。

強勢的基頻

華為做為世界前三的網路設備提供商,其 SoC 所搭載基頻在各 SoC 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麒麟 950 在基頻方面,也繼續保持了海思麒麟的優秀傳統。雖沒有如傳聞一般支持 Cat.10,但 950 和前代一樣,支持 LTE Cat.6 調制解調器,最高下行 300Mbps,並能支持 VoLTE。

其他小細節

麒麟 950 配備 i5 低功耗協處理器,可減少待機等行為的功耗,據華為的說法,功耗降幅可達 90%。
除此以外,麒麟 950 支持 14bit 雙 ISP,吞吐率性能提升 4 倍,高達 960MPixel/s;支持混合對焦技術,可根據拍照場景調整選擇最佳對焦方式,實現快速準確的對焦;提供更多的濾鏡效果。

寫在最後

愛范兒配圖
在發表會現場,華為展示了搭載麒麟 950 的工程樣機。該樣機使用安兔兔跑分,在 1080P 螢幕下,其結果高達 82,945。這個結果讓目前市面上,包括 Exynos 7420 在內的所有跑分怪獸黯然失色。當然,一般這種用來展示 SoC 的工程樣機,跑起分來都比較任性,並不一定能保證最終到消費者手上的手機也能達到如此性能。但這也足以說明麒麟 950 處於目前的頂級 SoC 行列。
不出意料的話,華為醞釀已久的年度大作 Mate 8 也會搭載麒麟 950。有了如此強勁的內在,Mate 8 在與其他頂級旗艦過招時會更遊刃有餘。這也讓人更期待驍龍 820 以及 Exynos 下一代旗艦的表現。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Kārlis Dambrāns CC BY 2.0)

最強中國晶片!海思麒麟 950 正式登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1 月 06 日 | 分類 手機 , 晶片 , 零組件

flickr Kārlis Dambrāns
華為做為中國廠商中少有的技術派,其海思麒麟處理器頗受關注。但海思麒麟受到的爭議也同樣不少,主要集中於一些關鍵技術指標,如製程、處理器架構、圖形處理能力等,均非行業頂級。在使用「略顯落後」的麒麟 930 / 935 處理器撐過了榮耀 X2、華為 P8 / P8 Max、榮耀 7、Mate S 等一系列旗艦以後,華為的新旗艦終於可以換上一個更強勁的晶片了。



華為 5 日正式發表了已經盛傳多時的麒麟 950 處理器。而這款處理器的技術細節還是很值得關注的。

全面進步的 CPU

麒麟 950 的 CPU 部份相比麒麟 930 / 935 在製程、架構方面有很大的進步。
從華為已經公布的訊息來看,麒麟 950 採用的是四核 Cortex-A72 +四核 Cortex-A53 架構。其中四核 Cortex-A72 核心的頻率最高為 2.3GHz,四核 Cortex-A53 核心的頻率最高為 1.8GHz。麒麟 950 的 CPU 架構相比 930/935 的四核 Cortex-A53e+四核 Cortex-A53 在架構、性能和製程上都要領先得多。
Cortex-A53,這也是目前多數 64 位元處理器會配備的核心,大家都相對熟悉,也就不多費筆墨了。
Cortex-A72 則是 ARM 今年推出的頂級架構,根據 ARM 的說法:
Cortex-A72,對比 20nm 工藝的 A57 核心,其性能最多可以達到其大約 1.8 倍,而功耗會有明顯的下降。對比更前代的 28nm 工藝的 A15 核心,A72 更是可以做到大約 3.5 倍的性能,同等負載下的功耗則降低 75%。
架構之外,關鍵的製程,麒麟 950 也同樣不含糊,採用的是 16nm 台積電 FF+ 製程,發熱、續航表現相比前代的 28nm 工藝都有進步。

不再祖傳的 GPU

以往海思麒麟 SoC 搭配的 GPU 常被詬病。尤其是 Mali-T628MP4 這款四核心圖形處理單元。該 GPU 相比兩年前 Exynos 版 Note 3 的 T628MP6 六核心 GPU,還少了兩個核心,其性能相比目前頂級的 Andreno 430 或者 T760MP8 落後不只一兩點,但就是這款不夠強大的 GPU 卻一直被華為從麒麟 920 一直沿用到了麒麟 935,於是這款 GPU 也被不少人戲稱為「祖傳 GPU」。
麒麟 950 終於換掉了祖傳 Mali-T628MP4,取而代之的是 Mali-T880MP4。Mali-T880 的技術參數很好看,最高 16 倍的 MSAA 多重採樣抗鋸齒、OpenGL ES 3.1、OpenCL 1.2、DirectX 11 FL11_2、RenderScript 渲染腳本、LDR、HDR、3D 顯示燈。現在可以調用 Mali-V550 的全部核心支持最高每秒 120 幀 4K 影片輸出功能,另外它也支持 TrustZone。
得益於製程的進步,據稱,Mali-T880 的性能是 Mali-T760 的 1.8 倍,但功耗卻更低。

強勢的基頻

華為做為世界前三的網路設備提供商,其 SoC 所搭載基頻在各 SoC 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麒麟 950 在基頻方面,也繼續保持了海思麒麟的優秀傳統。雖沒有如傳聞一般支持 Cat.10,但 950 和前代一樣,支持 LTE Cat.6 調制解調器,最高下行 300Mbps,並能支持 VoLTE。

其他小細節

麒麟 950 配備 i5 低功耗協處理器,可減少待機等行為的功耗,據華為的說法,功耗降幅可達 90%。
除此以外,麒麟 950 支持 14bit 雙 ISP,吞吐率性能提升 4 倍,高達 960MPixel/s;支持混合對焦技術,可根據拍照場景調整選擇最佳對焦方式,實現快速準確的對焦;提供更多的濾鏡效果。

寫在最後

愛范兒配圖
在發表會現場,華為展示了搭載麒麟 950 的工程樣機。該樣機使用安兔兔跑分,在 1080P 螢幕下,其結果高達 82,945。這個結果讓目前市面上,包括 Exynos 7420 在內的所有跑分怪獸黯然失色。當然,一般這種用來展示 SoC 的工程樣機,跑起分來都比較任性,並不一定能保證最終到消費者手上的手機也能達到如此性能。但這也足以說明麒麟 950 處於目前的頂級 SoC 行列。
不出意料的話,華為醞釀已久的年度大作 Mate 8 也會搭載麒麟 950。有了如此強勁的內在,Mate 8 在與其他頂級旗艦過招時會更遊刃有餘。這也讓人更期待驍龍 820 以及 Exynos 下一代旗艦的表現。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Kārlis Dambrāns CC BY 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