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 薏茹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1 月 18 日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聖嬰現象為發生在太平洋東部及中部熱帶地區的準周期氣候類型,約每 2 至 7 年出現一次,每當聖嬰現象發生時,經常連帶導致某些地區遭遇乾旱與洪災等氣候異常現象。隸屬聯合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於 16 日指出,今年的聖嬰現象可能會寫下超過 15 年以來、強度最高的紀錄之一。
聖嬰現象的海水變暖範圍為太平洋東部及中部熱帶地區,發生期間平均為 3 個月左右,約在該年的 10 月至隔年 1 月間。WMO 指出,今年的聖嬰現象會造成海水溫度較往年平均值高出逾攝氏 2 度,可能使今年的強度紀錄與 1972 年至 1973 年、1982 年至 1983 年、1997 年至 1998 年的紀錄並列自 1951 年以來觀測數據的高峰值,此 3 個期間的海洋聖嬰指數(ONI)分別為 2.1、2.2、2.4。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於今年 8 月也曾指出,今年截至 8 月為止,ONI 指數一連 4 個月呈現攀升狀態,當時的指數紀錄落在 1.0。NOAA 專家根據各項資料數據作出推測,今年聖嬰現象的 ONI 指數可能會超過 2.0。目前無論是 WMO 或 NOAA 的資料皆顯示,今年聖嬰現象的威力絕對不容小覷。
1982 年至 1983 年的聖嬰現象,使赤道東部及中部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較常年平均溫度高出攝氏 4 至 5 度左右,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更造成全球 1000 多人喪生;1997 年至 1998 年的聖嬰現象,使太平洋東部及中部海水表面溫度較往年高出攝氏約 3 至 4 度,美洲地區暴雨持續不斷,東南亞地區則是長時間乾旱且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
WMO 秘書長 Michel Jarraud 表示,今年全球對於聖嬰現象的來襲,應對措施及準備相當充分,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已針對聖嬰現象可能造成的農業、漁業、水源、人民健康影響擬好應對計畫,要讓經濟損失及各方面的影響降至最低。
至於聖嬰現象對台灣所帶來的影響,中央氣象局於 15 日指出,若以台灣測站資料進行相關分析,溫度顯示 12 月全台偏暖,隔年 1 月大致為中部以北偏冷,南部偏暖,2 月仍以中部以北偏冷,南部及東部偏暖。
(首圖來源:Flickr/Anthony Quintano CC BY 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