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本条目需要更新。 |
本条目可通过翻译英语维基百科的相应条目来获得改善。(2015年10月12日) |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之九位与会国家领袖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议长,于2010年泛太平洋伙伴关系高峰会合影。
| |
类型 | 贸易协定 |
---|---|
草拟时间 | 2015年10月5日[1][2][3][4] |
签署地点 | 新西兰惠灵顿 |
有效时间 | 2006年5月28日( 新西兰、 新加坡) 2006年7月12日( 文莱) 2006年11月8日( 智利)[5] |
签署条件 | 全部成员国家批准 |
当事国 | |
语言 | 英语和西班牙语,以英文为准 |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英语: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缩写:TPP),全称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英语: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亦译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旨在促进亚太区的贸易自由化[6][7]。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第一条一款三项(Article 1.1.3)规定:“本组织支持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促进自由化进程,达成自由开放贸易之目的。”[8]
目录
[隐藏]历史沿革[编辑]
2010年11月14日,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高峰会的闭幕当天,与会九国同意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提案,将于2011年11月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高峰会完成并宣布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纲要。[9]同时,美国积极与东南亚国协各成员国进行协议[10],重申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将汇集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各经济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成为一个统一的贸易体[11]。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可能整合亚太的二大经济区域合作组织,亦即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国协重叠的主要成员国,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12]。
主要内容[编辑]
本章节格式需要修正以符合格式指南。(2014年7月10日) |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协定,包括了一个典型的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竞争政策等。
2013年历次TPP谈判回合之重要内容、主要争议议题、谈判进展[编辑]
谈判回合 | 召开时间 | 会议地点 | 谈判重要内容与进展 |
---|---|---|---|
第16回合,P11 | 2013年3月4日~13日 | 新加坡 |
|
第17回合,P11 | 2013年5月15日~24日 | 秘鲁利马 |
|
第18回合,P12 | 2013年7月15日~24日 | 马来西亚亚庇 |
|
第19回合,P12 | 2013年8月22日~30日 | 文莱 |
|
资料来源:中华经济研究院WTO及RTA中心-RTA议题
成员和入会办法[编辑]
国家/地区 | 状态 | 时间 |
---|---|---|
文莱 | 发起国 | 2005年6月 |
智利 | 发起国 | 2005年6月 |
新西兰 | 发起国 | 2005年6月 |
新加坡 | 发起国 | 2005年6月 |
美国 | 已加入谈判 | 2008年2月 |
澳大利亚 | 已加入谈判 | 2008年11月 |
秘鲁 | 已加入谈判 | 2008年11月 |
越南 | 已加入谈判 | 2008年11月 |
马来西亚 | 已加入谈判 | 2010年10月 |
墨西哥 | 已加入谈判 | 2012年10月 |
加拿大[13] | 已加入谈判 | 2012年10月 |
日本 | 已加入谈判 | 2013年3月 |
中华民国[14] | 表达加入意愿 | 2013年11月 |
韩国 | 表达加入意愿 | 2013年11月 |
菲律宾 | 表达加入意愿
放弃加入
| 2010年11月
2015年4月1日 [15]
|
影响[编辑]
日本为了能在不景气时以便宜价格进口商品,也在2011年初宣布交涉。过程中,美方曾要求日本将著作权侵权行为“非告诉乃论化”(即改为非告诉乃论之罪)[18],而引起不少议论[19]及漫画家的批评[20];惟日本仍于2013年起加入TPP的谈判。
另外,由于台湾在外交经贸上长期处于困境,希望能够争取加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的机会以摆脱中国大陆的影响,并且突破孤立;加上地缘关系,使加入TPP的可能性远比加入其他国际组织的可能性来得大[21] 。其总统马英九和外交、经济部门均已表达循序参与之意愿。
同样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受到南海主权争议、马尼拉人质事件及台湾嫌犯遣返中国大陆事件等影响,菲律宾一度受制于中方;然而菲律宾与美国有着共同的经贸、外交与国防利益[22][23],以及地缘政治的因素,为了平衡中国大陆对菲方的影响,菲国也有加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传统部长摩尔(James Moore)提出声明,“亚太地区是加拿大企业首要市场,亚太市场对加拿大外销提供极多的机会”;加拿大并于该日与墨西哥分别宣布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议谈判”。[24]
争议[编辑]
与两岸服贸协议的关系[编辑]
2014年3月,马英九宣称,若两岸服贸协议无法通过,会影响台湾参与TPP。但2014年4月10日,美国在台协会发言人金明(Mark Zimmer)说明,他看不见两岸服贸协议争议与TPP有直接关联;先等TPP会员国完成第一轮讨论,再来讨论美国是否应该帮助台湾加入TPP[26]。
2014年6月24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台湾想加入TPP,取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TPP成员国是否愿意让台湾加入;参与经贸谈判不是只有经济考量,还包括政治成分,其他国家一定会认为这样做不能破坏与第三方的关系[27]。
无利益论[编辑]
反全球化运动团体指控,TPP的实质内容并不只包含降低关税促进贸易,还赋予跨国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劳工权益及破坏环境的强大力量。[28][29]日本京都大学副教授中野刚志出版《TPP亡国论》(TPP亡国論)一书反对日本加入TPP,认为TPP本质是开放美国大财团进入搜刮利益的机制,日本厂商和一般人却从美国得不到什么[30]。日本经济学者野口悠纪雄在《环球人物杂志》的专访中说,他曾提到“日本应该以海洋国家为目标”,但TPP与他所说的“海洋国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TPP不是经济架构,而是日本与美国联手在太平洋围堵中国的政治架构,在经济上毫无意义;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果日本通过TPP来围堵中国,中国反击,日本将蒙受损失;所以日本宜趁早放弃加入TPP[31]。极右翼的加油日本!全国行动委员会也反对日本加入TPP,认为将毁灭日本文化和经济自主,使日本成为美国一附属州。
在美国国会中,美国民主党也有大量人士反对TPP,即使是同党的奥巴马主张力推时,他们也不惜同党相争投下反对票;伊丽莎白·华伦议员是最极力主张反对TPP法案的人士[32],甚至被奥巴马视为主要反对领袖,她也因此被视为极左派人士。伊丽莎白·华伦认为,TPP只会降低美国劳工和环境标准,并且更多工作机会移往海外,而所能创造的新工作远少于宣传的口号,且新工作可能是高阶技能学历的经营管理工作,多数低教育的贫苦大众没办法应征那些工作,结局就是另一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式灾难;且受到墨西哥等中南美国家的低价劳工、低价土地、低环保要求竞争,更多美国公司倒闭或只能外移。伊丽莎白·华伦也认为,部分人士(包含奥巴马)认为TPP能对中国产生某种围堵或遏制、从而外交得分,是一厢情愿:现有TPP的内容和虚弱又少数的国家联盟对中国不会有任何重大打击,TPP和亚投行所展现的强大能量不在一个等级上,意图用TPP打造一个“美国俱乐部”之后逼迫任何国家在和“中国俱乐部”之间二选一做零和对抗都是不智的,[33]也没有几个国家会想参加这种游戏,当然没有围堵中国的效果;最终又是美国浪费另一个十年在打一场经济版的中东战争,折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威信,最终只有受害、没有利益。
民主党议员凯·黑根认为支持者包含白宫一再表示的TPP协议内容对劳工和环保规则要求最高,本质是一场欺骗性的宣传,美国要如何将影响力伸至别的主权国家境内,强迫他国遵守美国式的劳工和环保规则?本质是高难度不可能的事情,一但查缉到有国家违反又要怎样给予处罚,若是被处罚国采取报复手段甚至宣布退出TPP靠向中国势力圈,而届时美国又拿他无可奈何事后也证明没加入TPP好像也不会怎样,那时又是一场外交灾难,对于如何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一直没有任何有力方案,而亲财团的共和党绝口不提这些事情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些只是推动法案用的口号,等几年后根本不会有人当真去执行。[34]
知识产权相关条款[编辑]
TPP含有极具争议性的ISDS(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机制[40],该机制确保外国投资者与地主国产生争端时交由第三方国际仲裁机构(而非地主国司法体系)进行仲裁;然而仲裁机构通常采黑箱机制,并向投资者与财团利益靠拢,而否决地主国的法律乃至立法,透过控告来阻挠地主国健康、环保法规的立法与施行。[41]
谈判透明性[编辑]
2012年5月,三十位法律学者连署批评TPP协商过程偏颇且封闭[42],美国参议员Ron Wyden表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