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因为宣布加入TPP谈判而引起我国国内舆论的关注,大家对WTO可能会比较熟悉,但对于TPP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不知是何物!闪电博客早在2010年就对TPP有所关注,并认为TPP未来影响力会超过早已停滞发展的WTO。
闪电博客看过百度百科以及网上一些砖家的评论,不知所云,完全没有讲到重点,难怪网友会有这么多疑问,特花费时间写一篇比较深入的文章。希望转载的朋友,把我的大名留上。
TPP的概念和内容
TPP中文全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英文全称是Trans -Pacif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是缩写。前身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缩写为P4)。
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
其主旨是通过加强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以密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其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100%撤销关税,不承认例外;二是申请加入的国家需要同所有成员国进行“一对一”谈判,并接受TPP的相关条款。
TPP为什么会开始热门?
TPP本是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个横跨太平洋的小国在2005年签署并于次年生效的一个经济协定。
于签署该协议的四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无足轻重,主要经济大国在贸易上的努力还是积极推动多哈回合,因此它在成立之初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但是,随着美国在2008年9月宣布致力于加入TPP、特别是奥巴马政府在去年与该协定的成员国展开了四轮密集谈判以来(最近的一轮谈判发生在2010年12月),TPP突然之间成为亚太经济合作与竞争棋局上的一个关键词。
再加上近日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日本国内保守势力反对,争议颇大,TPP也在我国开始引起讨论。
美国为何要加入TPP?
2010年,美国与TPP成员国密集的谈判议程显示,美国对成为其中一员深感兴趣。除美国外,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和马来西亚也正在谋求加入该协定;不仅如此,美国正在积极施压,推动日本、韩国也逐步加入TPP。如此一来,一个最初由四个小国签署的经济协定,将演变成重塑整个亚太贸易格局的新框架。在APEC机制已经黯然失色的今天,TPP的最新动态,无疑给中国的贸易战略提出了新的重大挑战。
尽管美国一直宣称将加入TPP作为美国整个自由贸易协定(FTA)战略的一环,但与美国已经签署的其他十多个FTA相比,加入TPP隐藏着美国更大的战略抱负,而且有针对中国的重大嫌疑。
首先,美国欲以加入TPP为名,在经济上行重返亚洲之实。面对东亚地区经济整合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正式建成,美国担心自身被排挤出去,更担心中国主导东亚经济合作。由于其主导的APEC至今未能在亚太自贸区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几乎成了一个“清谈馆”,已经完全无力推动亚太自由贸易谈判,因此,美国希望通过先行加入TPP,利用自身的绝对经济优势影响谈判议程,确立美国主导的经济规则,进而逐渐增加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美国加入TPP后,将会主导谈判议程,可以将其一直倡导但又无法实施的贸易规则加入到TPP中。不仅如此,美国通过吸引其他亚太国家加入该协定,将有可能瓦解东亚共同体建设进程,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离心力量。这对一直谋求在10+3的框架下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中国而言,将是一个重要的打击。考虑到当前中美围绕贸易、金融等问题上所产生的一系列争论,美国当前亚太战略在经济层面上的重要部分就是,以推动区域自由贸易为名,编织一个样板性的、以美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制度网络,为下一步对中国施压增加筹码。一旦日本也表示愿意加入TPP,中国有可能重新面临在亚太经济版图中被孤立的格局。
更加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经济上确立更加密切的关系,极易成为政治、军事关系的催化剂。美国加入TPP后,必然会成为其中的主导性角色,这为将来从政治、军事上对TPP成员国家进行深度整合打下了基础。
美国加入TPP有哪些障碍?
美国要想彻底加入TPP,并非没有障碍。首先,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便是首要的制约因素。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猖獗,反映在政策层面就是民主党人在2007年提出的“新贸易政策”,主张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重心应该放在国内,加强对弱势产业的保护,同时谋求将环境、劳工等标准强加于其他国家。这对美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形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3月曾不得不延迟加入TPP的谈判即是一个典型例证。
由于TPP谋求彻底取消关税、不承认例外,因此美国与相关国家进行的谈判过程不会很快结束,在一些问题(例如农产品问题、牛肉问题等)上的讨价还价可能会非常激烈。而奥巴马是否会取得国会的贸易促进授权还是一个未知数。尽管民主党在去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中失利,但在参议院仍占据相对多数。鉴于克林顿在争取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通过时落得个两面不讨好的下场,奥巴马在争取获得国会两院多数支持时将会更加小心谨慎。何况,随着2012年大选的逐渐临近,奥巴马在推动自由贸易的问题上可能会更加保守。
不管如何,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尽管其中的过程可能会遭遇多种反复,但美国加入TPP已经势在必行。美国所遭遇的各种障碍,为中国的战略应对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中国应如何看待TPP?
中美经贸关系的相互依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hujingtao访美更是加强了两国在后危机时代寻求进一步经济合作的愿望。但美国在一直避免与中国进行FTA谈判的同时,却急切地谋求加入TPP,个中原因颇为耐人寻味。如果中国方面不对此未雨绸缪,寻求自身的应对之道,将很可能在新的10年里中美竞争亚太经济的棋局中先输一招。
美国加入TPP最直接的后果是冲击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改变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流向。一旦美国成为TPP的成员国,东南亚国家必然会成为其重点争取的对象。美国会努力通过TPP这一框架,将更多的东南亚国家纳入到以美国为核心的贸易体系中来。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在经济上将会影响东南亚国家贸易、资本等要素的流向,强化这些国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政治上将促使美国进一步介入东南亚事务,牵制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
美国加入TPP之后,在今后中美经贸事务的交涉、谈判中无疑又多了一个筹码。按照“一对一”的加入模式,如果将来中国要想加入TPP,必须得接受美国开出的一系列新价码,届时,中国可能又得付出类似于十年前加入WTO那样的不菲代价。
而如果中国选择不加入TPP,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美国在主导TPP之后,通过针对性地吸收成员国并对成员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整合,最终将TPP打造成一个由其主导的综合性经济和政治联盟。这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发展空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正因为如此,中国应该抱着“积极主动、防患于未然”的态度,冷静观察TPP发展的每一步动态,通过行动化解可能遇到的挑战。中国政府需要认识到,中国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迟早面临着是否加入TPP的战略选择,关键是加入TPP的时机问题。
当然,TPP的发展也有另外两种可能,最终解散或者像APEC那样停滞不前。实际上在这两种情况下,它对中国的战略冲击将会很小,从中国的国家利益来看,TPP的夭折是最佳的结果。但目前来看,上述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在多哈回合谈判前景依然十分不明朗的背景下,TPP很可能在美国的一手推动下逐渐发展壮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更需要主动应对。
中国政府从现在起,就要针对加入TPP对国内产业造成的冲击做出评估并进行调整,尽可能将加入TPP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在理论上,中国的可行战略之一就是趁着美国等亚太主要经济大国还未成为TPP正式成员的有利时机,积极申请加入,甚至先于美国加入TPP,通过谈判影响其议程设置,避免形成对中国极为不利的规则。但这种战略在操作上的可行性比较小,因为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学界目前都对TPP缺乏认识。况且美国已经为TPP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中国很难后发而先至。
尽管不可能先于美国加入TPP,但中国可以加强与新加坡、智利、新西兰及文莱等国的接触和交流,在具体谈判中为它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尽量避免这些国家只能面对美国提供的一种选择的局面,帮助它们在与美国的谈判中获得更多的优势,防止TPP最终成为美国的“一言堂”。
闪电博客总结观点
TPP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WTO僵化的机制已无法满足未来全球贸易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网络交易迅捷化的今天,全球贸易仍旧大有可为。而且日本在三思之后宣布加入谈判,更是让TPP未来的经济实力大增,一旦美国与美国的盟友们达成共识完成加入TPP谈判,TPP必将为美国人所主导。
欧洲、中国、以及即将加入WTO的俄罗斯将会陷入尴尬的地位,到时世界将会分为TPP成员国和非TPP成员国。
TPP成员国将是全明星All Stars阵容,非TPP成员国将成为绿叶。
当然,还有网友问闪电博客那么欧洲、中国、俄罗斯有没可能也缔结个经济自由贸易组织?闪电博客认为即时成立个什么组织也是多余的,保守的欧洲在WTO框架下仍对中国进口产品痛下杀手,你认为他们会同意与中国成立什么自由贸易组织吗?
那么俄罗斯呢?俄罗斯跟中国玩不到一块去,他对本国的贸易保护防范心不会小于欧洲。
除了要对付中国,把握主动权之外。美国人如此重视TPP的另外一个战略考量是要抗衡欧元经济区的实力,TPP目前的定义是一个泛太平洋的经济组织,跟欧洲关系不大,发展成为美国乃至美元的经济区,可以很好的抗衡欧盟。
总之,TPP是潮流,是WTO2.0升级版,是全球化、网络化的产物,小日本已经意识到TPP未来的威力,宣布加入谈判。如果中国不重视,必将为潮流所抛弃。
中国已经非常被动,闪电博客以为现在能做的就是一手捣蛋、拖延TPP的结盟进程,一手开始强身健体。
想要彻底打散TPP,已无可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