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日星期六

回歸基本面 台股送我一間房

回歸基本面 台股送我一間房

撰文者:星風雪語(星大) 更新時間:2015-07-27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進入2008年,工作業績不振、投資也找不到出路,可說是雙重打擊。特別是有時面對客戶,嘴裡談的是工作,心裡卻想著:「這檔股票是不是該停損?那檔股票要不要加碼?」弄得自己心神不寧,自然也影響了工作表現。
我仔細思考,現階段的投資績效很難快速好轉,認真做好正職才是第一要務;因為唯有顧好正職工作,有持續的收入,才能維持正常生活。
有了這個認知,我的心情反而平靜下來。不過,我並不準備離開投資市場,既然沒有太多時間能操作股票,那麼我就必須找一個不需要天天花時間管理,還能夠穩定帶來獲利的投資模式。
續領股息,成本自然下降
打開2006年到2007年的投資帳簿,我發現這兩年領到的股息,如果視為本金的回收,就等於持股成本下降。若把股息再投入以增加持股,只要未來幾年公司配發的股息都能維持大約相同的水準,那麼每年的股息就能逐年往上增加。

於是我修改投資帳簿的記錄方式,原本只有單純的投資總額、現金餘額等項目,經過修改後,新增了資金比重、配息政策、參與除權息效益等欄位,如此一來就能清楚看出整體投資部位的市值變動,及參與除權息後的收益狀況、持股成本變化。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在標的選擇方面,我把目標鎖定在能夠穩定獲利、配息的企業,不需花太多時間管理,只要領得到每年股息,並且重複投入,就可以有效地慢慢把虧損金額補回來。而根據市場3年1個小循環、5年1個大循環的原理,選股時最少要觀察過去5年的表現。
因為手中擁有的股票市值從190萬元減損至33萬元,所以我初期的計畫是這樣:以當時的月薪,假設儲蓄率達50%,則每月有2萬元的結餘,1年可存下24萬元,加上股票帳戶剩餘的33萬元,以年化報酬率6%計算,一年可以再增加2萬元股息。加起來,一年共可增加操作資金約26萬元,累積6年後就能有160多萬元。如果加上股息再投入,累積的速度應該可以更快。
於是我決定停損,賣出所有股票,重新出發。2008年3月,我選定了近5年營運、獲利、配息都相當穩定的中光電(5371)、禾伸堂(3026)、豐藝(6189)為標的,將停損後的資金與每月薪水結餘分批投入。
多管齊下,擴大投資本金
在分批買股的過程中,我不斷思考如何將資金的效益再擴大?若只考慮領股息,投入的本金愈多,資產增加的速度將會愈快。為了有更多錢買股票,我努力節省開銷,把每月支出盡可能降低,以增加每月結餘。因為存下來的錢,才是我真實擁有的資產。而一個隻身在外的上班族,最大的花費就是租屋。為了節省租屋費用,我選擇和朋友合租一層公寓,在與房東簽訂長約下,房租費用3 人均攤,每人每月負擔不到3,000 元。
三餐也盡量節省,晚上買自助餐當作當天晚餐和隔天午餐,自助餐的附湯還可以當成隔天早餐。或者中午吃25元的乾麵、晚餐買30元∼ 35元的羹麵再配點滷味,或是乾脆不吃晚餐。我想辦法把每月餐費控制在5,000元以內,省下來的錢,全部都作為投入股市的資金
不過,再怎麼省,省下的畢竟有限。若想在短期內快速增加本金,就需要籌資。籌資有2個方式,第1是借錢,第2是增加工作收入,這2個方法我都用上了。
首先,我先向銀行申請信用貸款50萬元,因為我是行員,適用的是3.5%的優惠利率。有人問我,借錢買股,難道不怕股價下跌而還不出錢嗎?敢借錢買股票,是因為我對這3家公司做了很仔細的研究,確定公司營運與財務狀況相當穩定、倒閉風險低。在營運無虞的基礎上,就能夠期待公司維持股息配發水準,而以我買進的股價來計算,現金殖利率都有6%以上,或者參與除權息後的成本可下降約8% ∼ 13%,股息在支付貸款利息後,至少也還有2.5個∼ 3個百分點的獲利。
貸款投資當然也有缺點,例如每月都要在固定時間還本繳息,這部分就必須先靠工作收入來支付,較適合有穩定工作的投資人。再者,如果沒有盤算好,則有可能每月為了還貸款,而降低生活品質。關於貸款投資,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進一步說明(詳見2-5)。
另一方面,當時正好有另一家銀行的工作機會向我招手,雖然底薪比較低,但業績獎金條件優渥。考量自己在當時的銀行已經工作3年多,累積了相當的客戶量,也與客戶關係良好,在談妥底薪並確定獎金制度後,毅然決定跳槽。
2008年4月到新公司上任後,經過2個月的客戶布局,在第3到第6個月,底薪加獎金每月約可領到10餘萬元。之後我為求穩定,調整了客戶貸款項目,每月的底薪加獎金不再那麼高,但也約可維持在7 萬元左右;再加上年終獎金,這一年我領到的年薪超過了100萬元。
鎖定標的,股價重摔照買
2008年5月,台股加權指數最高還有9,309點,11月下旬最低跌到3,955點;而我買的股票,股價不是腰斬,就是腰斬再腰斬。我一路分批向下買,中光電從45元買到16元、禾伸堂從53元買到17元、豐藝更從35元買到10元(雖
然這價格是始料未及的)。若要計算平均買進成本,中光電約27元、禾伸堂約28 元、豐藝約15元。
熬到2009年末至2010年初,這幾檔股票陸續漲回我的成本價,並且開始獲利。按我原本的計畫,打算用6年時間累積到160萬元,但因為有貸款投資與跳槽加薪,生活支出也嚴格控管,整體薪資逾7成都進入股市,第1年帳上的股票市值就已經達到90多萬元。到了第2年,市值已累積到160萬元,提前達成目標,遠比當初的計畫快了許多。
彈性操作,漲高賣出換股
為了繼續放大資產,比起「買了不賣」的傳統存股方式,我更喜歡加入適當的價差操作;也就是在股價超過合理價位時,將股票出清或是部分賣出,再將資金轉到其他高殖利率、價格相對合理的股票。
以2008年買進的中光電為例,平均成本27元,2009年底股價已回到金融海嘯前的起跌點,我預估其本業未來營運、獲利不會更佳,於是44元出清,不含股息的累積報酬率62%。禾伸堂則是在2010年漲到50元以上時先少量調節,其餘持股繼續持有到2013年時減資訊息出來後,在31元出清。
一家賺錢的公司會決定減資,目的是要維持EPS(每股盈餘),這代表著企業的營運成長有限,過剩的現金不打算擴充公司規模或用於公司成長,因此把現金退還給股東。以禾伸堂而言,減資是基於產線合併以及調整的考量;然而對於股東來說,2010年度才增資(以每股32.5元募資),2013年又減資(以每股10元計算),儘管減資前後股票市值(每股股價× 股數)不變,但股數減少,代表持有成本增加;而股價是會波動的,股價若能上漲當然很好,但要是股價下跌,股東所擁有的市值也就減少了。這做法可說是把持股價格波動造成資本減損的風險轉嫁給投資人,這種狀況我並不喜歡,因此選擇出清。
豐藝則一直持有至2015年,在40元的歷史相對高檔價位時,賣出了7成持股。由於我的買進成本僅有15元,光是2009年到2014年,我領到的每股股息就有11.4元。由於股價已接近滿足點,且有資金需求,因此賣出7成。剩下的部位也已經等於零成本持有,未來除非公司基本面嚴重轉壞,否則我會繼續放著領股息,或是轉進較安全的官股、或穩定獲利且能配發與豐藝殖利率相近的企業。
我後來以相同的操作模式陸續買進飛宏(2457)、中華電(2412)、巨路(6192)、振樺電(8114)、耕興(6146)等個股,持有時間約2年∼ 3年,也都獲得理想的報酬,累積報酬率分別約為70%、40%、48%、130%、90%。
這些成功的操作經驗,讓我相信,鎖定營運、獲利、配息穩定的企業為買進依據,就不用擔心套牢。而領到的股息,就繼續投入增加持股,以擴大未來收益,同時搭配股價超漲就賣出的彈性操作,更能快速放大部位。
回想初期的操作模式是以技術分析為主,當時心裡對個股營運沒有底,加上使用融資、操作權證,這些有「時效性」的操作方式,持有愈久,資金及時間成本愈高,即使是好股票,也無法抵禦長期套牢。
但在修改操作方式之後,我完全採取現股操作,雖沒有槓桿倍數的獲利,卻也沒有槓桿倍數的損失,更不用擔心時間壓力。就算白天上班不能看盤,但因為相信所投資公司的體質,反而能夠抱得心安,不用在乎短期股價變化,只要注意每月營收、每季的財務報表數字就可以了。
靠著存股,買下第一間房
雖然我曾經當上百萬年薪一族,但高收入其實是用不穩定的作息交換來的。2009年底,我準備踏入家庭,在家人要求下,結束金融業的業務工作,轉職到朝九晚五的行政工作。新工作雖然底薪不到3 萬元且無獎金,但我當時的持股市值約225萬元,2010年起的股息收入約可成長至15萬元左右,多少可以彌補減少的底薪。
2010年結婚後,我與太太決定,收支計畫要以家庭為單位,並且開始存錢準備買房。為了記帳方便與資金控管,夫妻倆的日常生活支出全部由我的薪資帳戶支應,而薪資扣除支出的結餘,則不再投入股市,轉而匯入太太的戶頭,這筆錢只進不出,要作為未來的購屋頭期款資金。若當月薪資扣除支出後沒有結餘,代表支出太多,我則會盡量節省自己的開銷,或是股市帳戶有價差收益,我也會將部分收益投入購屋準備金。
因為股票帳戶不再投入新資金,我只能靠著股息重複投入,加上價差收益來增加資產。2011年第4季,為了加速購屋準備金的儲備速度,當時的持股市值達到420萬元,我決定當年領到的股息,也不再投入股市,直接把股息提出作為購屋準備金。
雖說不再投入新增資金會拖慢股票帳戶的成長速度,但是自2009年調整了整體理財投資習慣以來,我體會到理財投資就是「不要急著吃棉花糖」跟「及時享樂」之間的平衡。
如果一直追求投資資產的累積,也真的累積到一大筆退休金,卻只剩下短短數年能夠享受成果,豈不是太可惜了?在千變萬化的人生與資本市場中,若可以將有限資金的效益展現到最大化,且在累積資產的同時,亦能享受著資產增值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我覺得更實際。
當然,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定義不一樣,對我而言,我可以少吃山珍海味,也不崇尚昂貴的精品,但我和太太都有共識,若能擁有一間自住的房子,給孩子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就是一種屬於我們自有生活品質的提升。
就在2014年10月,太太簽下了一間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預售屋,完成了我們第1階段的目標──擁有1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回頭想想,當年我用50萬元踏進股市時,可從沒想過,能夠這麼快從股市裡得到這份大禮呢!
星風雪語(星大)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創辦人,網友暱稱為「星大」。曾服務於金融業,大學就讀實踐大學會計系、為蘇格蘭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學(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資訊管理碩士。金融海嘯時曾大賠8成,而後逐步調整操作策略,造就了現在的零成本存股法。
不同於傳統存股,他認為百年好公司難覓,長期只買不賣,恐讓本金曝險。除了精研基本面,鎖定有配息能力的好公司,亦搭配低買高賣,以逐步取回本金與部分價差獲利,最後留下零成本獲利部位長期存股。2011年到2014年,每年價差獲利逾百萬元,零成本部位貢獻股息亦年年成長,2014年股息收入逾50萬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