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
最新公布的 IOI 季报,《investalks》论坛的夜孩子 网友观察到了一个现象:
在 Oct ~ Dec 2010 这个季度,IOI 的棕油平均卖价为 RM2800 左右,而同时期的棕油期货平均价格却超过RM3000。也就是说,IOI 的棕油卖价出现了与期货价格脱节的现象。(参阅原文:[1],[2],[3])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抽了点时间做些探讨。。。
.
数据 & 图表
.
- 近两年来 IOI 的季报中都会交待当季的 CPO 平均卖价。然而 2008 年以前的季报, 只交待了 YTD 的平均卖价。因此,上述图表中的某些数据( 有打 * 的),是在比较了相邻季报中 YTD 数据后推算出来的。由于运算步骤简化了,会有一定的误差,但应该不大。
- CPO 期货价是 spot month contract 每天 settlement price 的简单平均数。
.
小结:
过去四年数据显示,IOI 的棕油卖价是跟随着 CPO 期货的价格波动的。但它的反应总是会慢半拍。所以,所谓 “IOI 卖价与期货价脱节”的现象,实际上是当棕油价格快速涨落时,IOI 的卖价出现了滞后现象所造成的。.
滞后可有各种成因。个人觉得其中比较主要的,应该是种植公司的护盘策略。
各棕油股的财务报告中,(在 Financial instrument 项目中)不难发现有 future commodity contract。这应该就是它们通过棕油期货对其业务进行护盘。
假设某公司目前所持有的 CPO 护盘合约价值相当于其 1个月的营业额,则它接下来的棕油实际卖价,相对于 CPO 期货出现 1个月左右的滞后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每家公司的护盘策略都不同。甚至同一家公司在不同时期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短期来看,这些策略会对公司的盈利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时。不过,长期来看,个人觉得护盘策略应该不至于对公司的长期总体表现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摘自 IOICORP Q2 的季报:
The plantation segment reported a 14% increase in operating profit to RM363.7 million for Q2
FY2011 as compared to RM319.9 million for Q2 FY2010. The higher profit is mainly due to higher
CPO and PK prices realised. Average CPO price realised for Q2 FY2011 is RM2,800/MT compared
to RM2,225/MT for Q2 FY2010, while average PK price realised for Q2 FY2011 is RM1,979/MT
compared to RM1,089/MT for Q2 FY2010.
进入10月的时候,CPO 就一路上涨破 RM3k,之后还在大部分时间维持在 RM3600-3800。相信平均应该也有 RM3500-3600。
不过,来自龙头之一如 IOICORP 的卖价只达到 RM2800。种植行业的盈利,应该没有目前 CPO 价格表面上看到的那么标青。即使 CPO 价格破 RM4000,业主的卖价也未必会达到 RM3000。当然,这并不代表说是坏事。盈利成长,几乎是肯定的。不过期待盈利能在短期内翻倍,PE20 拉低到 PE10 的话,就另当别论了。有投资种植股的朋友们不妨也留意下自己的种植股的产量。因为近期的整体产量都严重下滑,而连大公司的卖价也只是在 RM2800 上下而已。所以必须注意自己买的种植股产量是否比同行下跌得更严重。毕竟卖价上涨不高,如果产量大幅度下滑,盈利甚至会走下坡的,更别说是成长了。加上如果买进的种植股不是龙头的话,卖价通常比龙头还要低。
去年同期的 CPO 价格应该是在 RM2.2-2.5k 上下。以行业平均成本的 RM1k 来估计,盈利是 RM1300 左右。近期成本并没有明显上涨。以 RM2800 的卖价和 RM1k 的成本来估计,盈利是 RM1800 上下,比 RM1300 成长了将近 40%。可是由于整体产量下跌,抵消了盈利。所以 IOICORP 还能达到 14% 成长,已经算是不错了。当然,产量的影响也会因地形和地点而定。
反过来看,之前因 CPO 站稳在 RM3600 以上,当时就觉得 Wilmar Q4 的业绩可能会见红。可是,现在这样的情况看来,以 RM2800 的卖价来估计,很可能之前在11月的食用油价格调整,已经足以对冲这次的 CPO 价格上涨。Wilmar 的原棕油的产量只能提供食用油产量需求的 10% 左右而已。虽然我不知道到底多少 % 是用棕油或其它油,但大概也有 50% 棕油参 50% 其它的油吧?在 PPB 还未把 PPOil 卖给 Wilmar 之前,轮产量,当时 PPOil 是排第二的,第一为 Sime Darby,KLK 和 IOICORP 差不远。以这个比例来看,扣除提供自己下游业务所需后,说不定 Sime Darby, KLK, IOICORP 的产量大部分都是卖给 Wilmar 的。所以 IOICORP 的卖价,对 Wilmar 的投资者而言,也相当有参考价值。
我明白你关注 KLK / BK 的要点。一句话说完,KLK 是家百年历史的好公司,这我肯定是认同的。土地面积和管理层之类的东西,是属于公司的基本面。气候,原产品价格等东西,是属于趋势的因素。
我之所以会关注短期走势,是因为觉得这波股价上涨是趋势的成分较高,基本面的成分较低。不能说 RM17 的 BK 和 RM22 的 KLK 是没有基本面支持,问题只是基本面占多少?何况这些基本面的因素,也不是近几个月才发生。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趋势带动,而是单单看基本面的话,目前的股值,已经偏高。在 CPO 价格还是 RM2200 上下时,业主的卖价几乎和期货价格没两样。如今期货价格 RM3700 上下,而业主的卖价已经明显脱节,所以我才会觉得趋势的成分多过基本面。
既然趋势的成分多过基本面了,就有必要搞清楚一下,目前的趋势,是否站在我们这一边?我并没有预测短期未来趋势的能力,只是不想用过高的代价来买进趋势所附属的价格。Direction 肯定是没有人能预测,不过问题是,目前的 position,是否对我们比较有利?
没错,如果 CPO 的卖价长期都站在 3k 以上,那么这些公司当然不会有问题。但是,目前的 position 是,CPO 期货价格 RM3700,实际卖价只做到 RM2800。如果我没有记错,1961 的李老板在11月自己亲口说 CPO 可以上 RM3600,可是自己的卖价只卖到 RM2800 而已,这是什么居心?如果没有记错,2007-2008 年 CPO 最高峰RM4500 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家公司的卖价是在 RM3000 以上的。
长期而言,投资 KLK / BK 是能赚钱,不过目前的 Position 如何呢?是否对我们有利?成本效益高吗?还有,CPO 期货 RM4000 时,你卖 RM2800,那是你的事。当 CPO 期货暴跌至 RM1500 时,你也是被逼要卖 RM1500,甚至更低!可是,目前卖价只有 RM2.8k,而市场是跟着期货走势来开价....代价高了点吧?
没有其他的意思,不是为了争论这时候买进是对或错,因为大家的策略都不一样。只是发表为何我会关注趋势的想法。
Direction,我不知道。Position,是可以选择的....
目前的 RM3900,比 2008 年时的 RM3900 来得稳定很多,这是不用质疑的。我并没有用泡沫来形容目前棕油价格的意思,应该还不至于那么严重,只是当业主的卖价开始和期货价格明显脱节时,都不是好现象。
外汇和原产品方面,我也不很了解。所以我看不出外汇对棕油价格的直接关系。什么出口进口的,有时也很乱。
不过较明显的是棕油价格上涨,除了水灾导致产量下跌,当然也包括印钞票的效应。过去数个月大豆和棕油的趋势几乎是成正比的,所以这个阶段轮趋势,大豆和棕油几乎没有分别。所以我才不管到底 Wilmar 的食用油是用大豆还是棕油。
除非是打算短线买进后,在满缸时卖出套利,不然目前的阶段,应该不是买进当长期投资的好时候。加上无论是产量,货币,气候因素,我们都无法确定目前的局势是不是泡沫。这种东西,有太多的变数。2008年的时候,如果要以印钞票效应来形容 RM4k 的棕油价格,应该也是没有错吧?所以,泡沫与否,我无法确定,只是知道目前不安全。
拿一大堆的钞票丢向火堆,火当然可以灭,前提是钞票要够大堆,可是如果钞票不够大堆,丢下去后,又会再冒烟着火了。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