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5日星期二

成长

   semivalue、沙米


这种选股的方法有它非常严重的缺陷。
这就等于有好消息买,有坏消息卖。当你买的时候股价早已都走高了,庄 ...
BB3 发表于 2012-6-6 17:55



   
首先,先谢谢你所提出的要点。

风险,在股场一定会有的。而这些风险,是投资者的本分要怎样去降低它。有的人会选 PE 为低的,以免买进低估的股票。有的人会选当股价冲破 MA 线。这些都是降低风险的行为,但是有时还是会被烧伤的,只是机率比起 0 智慧的少了许多。我没说我的方法是百分百安全。我也有我 cut loss 的原则(迟点才写出来)。然而,这也不是我唯一的选股方式。季度成长,在这方面是最为重要的,但是还是得配上其他元素。这些元素,我也会迟点才写出来。

买的时候走高,庄家会卖票。这个并非成长股会有的现象。一个成长股,它会不断的爬。在他正要成长的当时,季报会出现净利成长的现象。一个面临亏损的公司, 不算成长,也不值得去投资。要投资,等它先报喜,才买进。我不可能会买到最低的价钱卖到最高的价钱。我只需要选对时期,买进的当时,飙得最快。

一个成长的公司,不会那么快报喜之后,就死了。上个星期头条新闻才报说 Aeon Credit 要扩张到二手车市场。股价没有跌多大。世界级成长公司,"苹果",在 2004 年 9 月,已经出现了净利成长的现象,股价当时为 $8(已调整),之后,每一季都连续出现净利成长,股价继续涨。在目前面临小熊市,还维持 $550 左右。当苹果宣布净利成长的时候,多时股价是没跌的。庄家有卖吗?庄家也没见得需要卖。

我相信,一个净利有成长的公司,不会一夜之间会有庄家卖股卖的七零八乱。一个有净利成长的公司,反而更会吸引机构型投资者来投资。而这些机构型投资者不会 一夜之间卖完,也不会一夜之间进完货。就拿 Aeon Credit 来解释,股价在 RM10.50。一个机构型投资者,手头上有 RM10mil 要投资。要用 RM10mil 来买下这些股,就拿最低的价钱,RM10.50,来买,都要大概买下 1mil units。Aeon Credit 每天成交量才那么 100k,200k,而它要怎样在一夜之间买下 1mil units 呢?这些机构型投资者需要分批的买如。而且他们也不会每天买进(以免惊动市场)。多时他们会两三天过后才进多几次。要进完这些货,并非一天能盖完罗马,而 通常都需要一两个月的。

一个净利有成长的公司,多数下一季的营业额与净利不会立刻转为亏。比如说,一间公司有这样的季度 ttm-EPS:

RM0.20 -> RM0.30 -> RM0.50 -> RM 0.80 -> RM1.25 -> (RM0.50)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全部人都会一起死,谁也没话可说。但是这种现象是稀有的(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时候,死得最惨的会是机构型投资。因为散户像我这种 要离场是很容易的。而这些机构型投资者要卖货都不敢卖(以免股价继续下垂),钱就这样的被套着了。一个有净利成长的公司,而且很大成长的公司,通常只会缓 慢,如:

RM0.20 -> RM0.30 -> RM0.50 -> RM 0.80 -> RM1.25 -> RM1.26(!!!)

而这个时候,就该出场了。

就拿本季蓝筹型公司,马面粉(MFlour),来说,去年第二季 EPS 成长才那么的 1.5%,第三季 EPS 萎缩 35%,第四季 EPS 萎缩 27%。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该公司有问题了,而且问题还很大!我可以不管那些有的没的的借口,还是马面粉要起多一间工厂,反正荷兰就在眼前了。结果今年 第一季就宣布亏损了。要买这间公司的股票,迟些,等大开始有净利成长的时候再进也不迟。反正,现在再看看有什么成长的公司是值得买的。

要注意:蓝筹股 =/= 成长股

以几个季节成长来对公司下定论根本就是不可靠的。很多烂股也都会表现季度成长。
在2004时,苹果能否在接下 ...
BB3 发表于 2012-6-7 01:31



   
季度成长,是首要,也是成功股曾经拥有的特征。我不是价值投资者。我只是一个历史家
当中,我也有提到,季度成长是其中一个要点。其他的要点,我还没摊出我的牌来,并不带表我没有。我也有看 ROE,也有看 Revenue,也有看年度,也有看图,也有看其他。
至于季度成长,是我研究过去成功股票中,只是一部分的特征。过去我所研究的成功股票中,有大约八成的,其 EPS 是有很大的成长(平均都成长超过 50%),其余的两成,是 EPS 出现连续两季 EPS 很大的成长。而这些特征不仅仅只被 EPS 带起,还被其他特征所带动。有的股 ROE 还甚至是 89%。这些都是好的现象。公司不成长,要来干嘛?

我没说单单要靠它单季季度成长。像我说,如果苹果过去以来都出现季度大量成长,从 2004 年开始,我也不期望 2004 年就买下苹果。也许我要观察到两,或三个季节的大量成长,我才买得甘愿。第四季再买进也还 ok。

我并非价值投资者。这个,前面我也有提到过。我不会因为认为低估而买,高估而卖。这个方法,我也有用过,但是不是说不好用,而是用在我身上,确实很难用。

Carlsberg 看到两季营业额和业绩成长,去年年中我就买。
WellCall 看到营业额和业绩成长,去年年尾我就买。
Aeon Credit 也是如此。

运气好?听从谣言?没有。

我也是不适合当一个季节性的投资者,或者是价值投资者。这些都让我避免去碰一些如油棕股,或者是橡胶股。应为我知道我的血液里都没有他们的种。我不会评估这些,就如巴菲特不会买科技股一样的道理。

苹果能否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长,我并不知道,毕竟我对股票没有产生爱情的。我只知道只要他的未来其中一季成长很渺小,我就知道时间以到。我是散户,如果他 半年,或一季,内比我的期盼少了很多,我知道我看不到他几年的成长率。幸运地,我是散户,我要走是很容易走出来的。天大地大,很多股票都在成长。

至于机构型投资者是怎样投资的,我在这里不方便透漏。但是道理是差不多一样。也许得等到我辞掉我这份工过后,才小说一番。

以几个季节成长来对公司下定论根本就是不可靠的。很多烂股也都会表现季度成长。
在2004时,苹果能否在接下 ...
BB3 发表于 2012-6-7 01:31



   
你也许有你的方法。比如说你是个价值型投资者的话,你说你买低卖高,我也不讶异,毕竟你已经看透股票的价值了。又或者说你是技术型投资者,你会说在 MACD 的交叉点做买卖等等而赚钱,我也不会感到出奇,毕竟你已经把你的风险降低。又或者说你是投资型的,12sen 买进 AGlobal,然后再以 12.5sen 卖出(我看过有十发,九中,赚大钱的),我也不会感到讶异,毕竟你找到你的类型了。

我选的股,是成长股。成长股跟价值股,有着不同的地方。也许就是这种股,然我自称是成长型的投资者。如果我说我投资在 Public Bank, KLK, BKawan, 那我倒不如称我自己为蓝筹/价值型投资者?

我很少看过价值型投资者。我认识一个人,专买美股,专买成长型股票,过去都有卓越的成绩:
1963 -> Syntex
1976 - 1983 -> Pic 'N' Save
1990- 1991 -> Amgen
1998 - 1999 -> America Online
1999 -> Qualcomm
2002 - 2004 -> eBay
2004 - 2007 -> Google & Apple

这些都是他的成长型股票的历史。统统都符合季度成长的记录。当然,他还有与我分享过这些股票的其他特征。

你是一个历史学家,但做投资是往前看的。
你也有看revenue,roe 等等,但你对它们的看法与季度成长的没两样 ...
BB3 发表于 2012-6-7 14:20



   
在你还没看过有人怎么在花旗集团,安然,马国际船务,马航,科恩马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坏消息,是真没想象得那么好了。但是我也无可否认,亏钱的公司有咸鱼 翻生的机会。比如说,马面粉面临亏损的问题是短暂的亏损而已,未来当材料酱价的时候,就会开始赚钱。但是这种机会是我不在行的。我无法预料到明天,我很难 预料到一年过后的事。

就拿花旗来说,从 $55 跌到 $30 的时候,很多人都抱着"坏消息并非没有这么坏"的想法,陆续买进。几个月过后,这个股连续辍下, $20,$15 再 average down。再跌的时候,进到 $10,中 Margin call。遍体鳞伤了才要止损,把过去的积蓄,过去所赚的钱都烧掉了。花旗继续搓下去。跌到最底 $1 以下才反弹。可是又有几个人能/敢在这时候买进呢?这种玩法,是个非常危险的消遣。值得恭喜的是,它的到了政府的辅助,股票继续上升。但是有几个股会这样 呢?Enron,Worldcom,Lehmann Brothers,MAS,这些都没有那么好命。就算 MAS 被救出来也徘徊着在 RM1 - RM1.10 的阶段。我之前在买间航海运输公司的股票。股价从 $5 跌到 $1.40,我接手了(当时还很苯,以为背后有政府的辅助),然后目前跌到 $1。幸运的是,中途 $1.32 我醒过来了。有很好的公司为什么就不要买呢?

"投资里根本就没有分成价值或成长型投资。投资就是投资。"也许我不是投资者,我是个商家。这点我承认。

"“至于机构型投资者是怎样投资的....但是道理是差不多一样"。 我们散户不是更应该要优越他们吗?"这个,我赞同你。所以我说,散户,有进出自由的好处,应该把目标放在最好的股票中。

"当你还没找到苹果时你已经因为error cut loss到遍体鳞伤了,要不然就是找到已太迟,价钱已经远远偏离实质,跌势已不远。
"其实成长型的公司时时刻刻都有。比如说,今天有 Takaful,Aeon Credit,WellCall 等。世界不停的转动,进化,科技不断发达。但是,这种"苹果"的公司,可能只占了市场的 3% 到 5%。要真的花时间去挖掘。可是有谁又有这种时间呢?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股价过于高估,把货卖出手。但是有没有看过它的股票会继续上涨呢?你是否有这种经 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