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星期五

摩爾定律走向黃昏與晶片業的下個黎明何在?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3 月 28 日 13:58 分類 晶片 , 電腦
Flickr/Rob Bulmahn
摩爾定律最早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 Gordon Moore 提出,內容是: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量約每隔 18-24 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後面 Moore 修正了模型,變為:單位面積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能實現翻倍。


Gordon Moore
誰也想不到,這個 1971 年提出的定律,竟能支配電腦計算領域長達 44 年的時間。直到今天,英特爾官方宣布,放棄過去 10 年堅持的 Tick-Tock 處理器發展模式,透過延長製程的生命周期,將之前的處理器研發周期從 「兩步」 變成 「三步」:
  • 製程(PROCESS)
  • 架構更新(ARCHITECTURE)
  • 優化(OPTIMIZATION)。
英特爾 CEO Brian Krzanich 表示,「我們的更新周期已經從 2 年延長到了 2 年半。」
這意味著對於英特爾而言,摩爾定律已經失效。
stuttering
摩爾定律的失效,並不出乎人們的意料。微軟研究院的副總裁 Peter Lee 曾開玩笑說:「預測摩爾定律將會失效的人數,每 2 年都會翻上一倍。」 而在英特爾官方宣布放棄追求摩爾定律曲線的時候,這一天也就到來了。
摩爾定律對整個電腦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們最為關心的是,在摩爾定律之後,計算領域會發生什麼改變?答案就在以下十大方向,包括:
  1. 從根本上改變晶片的設計:包括 3D 維度的晶片設計、周圍尸匣極、量子穿隧效應等。
  2. 尋找矽材料的替代品:包括矽-鍺(SiGe)、合金隧道、III-V 材料設計、石墨烯、自旋電晶體等。
  3. 從現有電晶體尋找出路:多核心晶片、特製晶片、新品種晶片。
  4. 計算框架的變革:量子計算框架、光通信、量子阱電晶體、神經形態計算、近似計算。
摩爾定律的黃昏將帶來機遇、混亂和大量的摧毀性創意。一個原本依賴於大量設備穩步升級的產業將被撕碎。那麼電腦的未來,究竟會怎樣發展?

摩爾定律背後的物理瓶頸

摩爾定律並不是一套 「物理定律」,而是大公司定義的經濟規則。在以英特爾為首的晶片公司定義了一套遊戲規則,要在兩年的時間裡把晶體數量增加一倍,同時成本減少一半。
過去這套經濟規則並沒有違反物理定律。研究人員發現,當電晶體在體積變小時,性能也會變得更好:
體積較小的電晶體在開啟關閉時需要的能量更少、速度也更快。這意味著你可以使用更多更快的電晶體,而無需付出更多能量或產生更多廢熱,因此晶片可以在越做越大的同時、性能也越來越好。
能做到這一點的公司獲得了成功,而做不到的則逐漸被歷史淘汰。但當電晶體尺度變小到小型化的極限 「原子尺寸」 的時候,事情變得和人們期待的有所不同。
在這種原子尺寸下,現代電晶體的源極和汲極非常接近,匣極尺寸縮減,大約是 20 奈米的量級。這會引起穿隧效應,剩餘電流能夠在裝置關閉的時候通過,浪費了電量和產生不必要的熱量。
MOSFET-Cross

 ▲ 製程縮小下,電晶體中的源極與汲極的距離縮減,也容易造成穿隧效應(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這個來源產生的熱量會導致嚴重的問題。許多現代晶片都必須低於最高的速度運作,或者周期性的關閉部分開關以避免過熱,這限制了它們的性能表現。
現在的晶片電晶體間距已經在 10 奈米左右的量級了。減小間距會帶來非線性的成本增加,根據國際商務戰略公司 CEO Handel Jones 的估計,當業界能夠生產電晶體間距 5 奈米的晶片時(根據過去的增長率來看可能出現在 2020 年代早期),晶圓廠的成本可能飆升到超過 160 億美元,這是英特爾目前年營收的三分之一。
2015 年英特爾的年營收是 554 億美元,只比 2011 年增長了 2%。這種營收的緩慢增長與成本的大幅上漲,帶來了顯而易見的結論: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摩爾定律已經過時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