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科技革命年 可能變成泡沫年?


精華簡文

科技革命年 可能變成泡沫年?
圖片來源:GettyImages提供

瀏覽數

3519

科技革命年 可能變成泡沫年?

作者:陳良榕  天下雜誌603期
VR都還沒搞懂,AR就冒出來。新一波產業革命來得又快又急,但部份曾紅極一時的明星科技,短短幾年內已趨於平淡。這可能是個警訊:全球高估了這波科技革命,過份期待未來。
在今年一月的世界經濟論壇(WEF),七十八歲的德國經濟學家、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說出全球多數民眾心中的焦慮。
他表示,包括人工智慧、機械人、無人車、物聯網、3D列印、區塊鏈、生物科技等新科技不斷演進、融合,正在形成新一波的產業革命,「像海嘯般撲面而來,足以顛覆全球各產業,」施瓦布說。
他認為,如何了解及應對這波新革命,是當前人類最艱鉅的挑戰。
像是呼應他的演說,源源不絕的新科技,在接下來幾個月,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HTC Vive跟臉書Oculus上市,讓虛擬實境(VR)技術成為消費電子業的新寵。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更喊出,二○一六年會成為VR消費年。
緊接著,Google的阿法狗(AlphaGo)人工智慧程式,打敗韓國圍棋巨星,觸發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新一波恐懼。《精靈寶可夢Go》的擴增實境(AR)技術,也引起撲天蓋地的討論。
然而,當一般人忙著消化接踵而來的陌生科技名詞,部份曾紅極一時的明星科技,已從燦爛趨於平淡。

3D列印泡沫化,VR請小心

二○一二年被《經濟學人》譽為將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的3D列印,已出現泡沫化。兩家曾經紅遍天的3D印表機龍頭3D Systems與Stratasys的股價暴跌,大規模裁員。(見三十八頁)
下一個泡沫化的,可能是從去年紅到今年的VR。《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明司在五月時警告,VR的軟體、內容遠跟不上硬體發展,有可能步上幾年前3D電視的後塵,雷聲大、雨點小。「期望與現實的落差,表示這班虛擬真實炒作列車即將撞牆了,」他寫道。
連VR技術的最主要推手之一祖克柏,都在最近一次媒體訪問時,大幅修正過去的樂觀論點。他坦承VR還有許多技術難題待解決,「還太早,會是個長期抗戰(long-term thing)。」

泡沫破了,不等於新科技已死

在科技業老將眼裡,這是典型的新科技「炒作週期」(Hype Curve)現象,此為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在一九九五年提出的著名理論。
「每次有新科技出現,大家都很興奮,認為可以馬上解決所有問題,接下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就對它徹底失望,」大數據公司天睿(Teradata)首席技術長、身兼美國總統歐巴馬科技顧問的寶立明(Stephen Brobst)去年接受《天下》訪問時說。
他認為,基本上所有明星新科技都會經過「炒作、幻滅、理性期待」的三階段。但在多數情況下,泡沫破碎後不代表該科技已死,只是回歸基本面。例如,二○○○年科技泡沫之後的美國網路業。
既然歷史經驗如此,為何每當新科技出現,企業主、分析師、媒體仍要大力吹捧?
「沒辦法,這是科技業的宿命,市場需要,」英商施羅德樂活中小基金經理人陳同力分析。他表示,科技產品一成熟就會快速跌價,只得靠新技術、新話題來為產品加值。

連商業模式也可以「炒」

其實,不只新技術,連新商業模式都會經歷一場「炒作週期」。
曾以「粉絲經濟」、「網購模式」紅遍一時的中國手機品牌小米,近來銷量大跌,甚至被採取傳統模式,深耕通路、專注技術的歐珀(Oppo)、維沃(Vivo)超過,成為震驚全球手機業的大新聞。
回到施瓦布的論述,這一波源自電腦、網路,「足以顛覆全球各個產業」的新產業革命,也會是一場過度炒作嗎?部份經濟學家確實認為。
例如,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家高登(Robert Gordon)今年一月出版的鉅作《美國成長的興衰》,便以實際的經濟數據,駁斥當前產業界的主流論述。他認為,現在所謂的資訊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與生活品質的提升,根本比不上美國的五十年黃金盛世──一九二○年代到一九七○年代的五大發明:電力、城市衛生、化學與藥品、內燃機和現代通訊。
「他(高登)做了很強的論證,也許我們把未來想得太好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的書評寫著。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7658&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_branch_match_id=292307027075690577#sthash.DNeqre6J.dpuf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