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

反向思考文章系列一:噪音


相信每一位有买股票的大家,每天都一定会做的事情,就是看财经新闻吧。

特别是政经文教、交易数据、世界财经、美联储的动向,欧盟的债务问题等等。

还有包括其他国家的财经节目,最好是有做很详尽的分析的(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有看57金钱爆)。

还有很多专栏作者,部落客所写的投资类文章。

简而言之,就是每天尽量吸取越多的资讯越好。

不管你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投资者,基本面也好,技术面也好,市场面也好,你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下,去尽量阅读越多的讯息越好。(StockHut的新闻功能就是抓准了投资者这样的习性而诞生的)

然而,信息越多,“噪音”就会越多。什么是噪音呢?它就是会影响你的判断力的东西。

我在早期的文章有提到过,实际上在我们身边流传着的讯息,不管它是否真还是假,有绝大部分都是“噪音”。

“噪音”最有趣的地方是,它并没有特定的标准来衡量。

去年马股大调整时,正好遇到外资疯狂抛售,因此trading statistic在那时候的“噪音”程度比较低。

过后外资的疯狂买进,也“间接”造就了马股的强力反弹。

那么最近呢?trading statistic反而失去了当初的“外资抛售=股市大跌”的关联性,变成了“噪音”。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联储加息的事情。去年的12月,美联储终于众望所归地加息了。

前阵子有流传一个说法,美国一升息,股票就会大跌。确实,过往的记录曾经有过,美国升息之后股市确实有大跌。当时这个讯息是“重要的”。

到了今时今日,这个讯息反而变成了“噪音”。说升息说了那么久,股市结果还是没跌啊。


扯得有点远了,拉回正题。

当噪音开始累积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失去了我们的眼光,而变得人云亦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有个专业用词叫做“认知不协调”。

打个比方,你在上着一堂课。老师在黑板写了道问题,给你A和B两个选择,问全班学生哪一个是对的。

你心里百分之百确定答案是A,于是你想举手站起来回答"A"。

可是在你还没站起来之前,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回答"B"。你当下心里会觉得,你搞什么啊,酱简单的题目都答错!

可是其他的同学竟然纷纷站起来回答"B"!你当下的心理状态会怎样?

明明答案就是A啊,为什么每个人都站起来回答B?于是你开始混乱,难道真的是我回答错了?还是我搞错了什么东西?还是我看错了题目??

如果你的心智力量比较薄弱,那么你到最后,会为了避免自己答错丢脸,而人云亦云地站起来回答"B"。

你会丢失当初自己判断A才是正确答案的判断力。

股票市场也是如此。你看到了一只股,你已经发现到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这只股已经准备要涨了。于是你就买进了。

人性特别贱的地方就是,当你出手买进一只股票之后,你对讯息的吸收度,解读度,放大度,将会远超出你的心智能承受的范围。

因为在买进一只股票之后,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潜意识会倾向于去寻找更多的信心来源,来支撑自己的买进理由。这其实很符合人性,可这也是最要命的举动。

你越尝试寻找更多的支撑理由,你的心智力量就会越薄弱,越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你潜意识中在增强着自己的自信的行为,实际上正在一丁一点地削弱你的心智力量。

大市调整、美联储升息、日本股市暴跌、马币可能贬值、油价可能还要跌,贸易数据不利、外资疯狂抛售,等等等。这些原本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就在你出手买进之后,突然间就在你心里被放大了很多倍。

最要命的是,如果刚好你买的股票正在跌着,这些噪音就会被无限放大。到了一个点,你再也无法承受酱紫的认知不协调时,你就会开始质疑,我是不是选错股了?

这就是你开始丢失判断力的转折点。往往在你丢失了判断力而胡乱出手的时候,就是你am dui的时候。

这不是炒家在玩你,而是炒家已经知道你会在这个时间点崩溃。他要做的就是悠然自得地看你犯错而已。

为什么我说潜意识增强自信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削弱的行为?因为这表示你的心智力量打从一开始就已经是弱了。

内心力量强大的人不需要去做更多的事情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因为他的信心来自于自己!

你一开始的买进理由,可能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你内心是否真的接受了这个买进的理由?

你是因为书本上说是这样选股的,还是因为某大大说这只股好,才构成你的买进理由?

在辩论比赛中有个很有趣的说法:如果你自己都无法打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立场,你还怎么去上战场跟对手辩论?

辩论赛最难的地方是,你要说服自己打从内心去相信一个自己可能一开始都不太愿意去接受的立场。股票其实差不多一样。

因此很多大大都有强调,“了解自己”是股票投资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一环。当你足够了解自己,并能做到确信自己的判断力时,你的心智力量会变得非常强大。

只有心智强大了,才不会被噪音干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