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星期日

未來金融科技,銅板(一元,十元)理財投資來臨



手機與銀行跨界合作
終於把金融科技浪潮推到臺灣來
目前臺灣兩大金控(國泰與富邦也摩拳擦掌)紛紛動起來
 
這些服務未來如何改變你的行為模式與生活型態
  • 提款,支付不再靠卡片,手機、APP就可以搞定
  • 相關電子商務變得更容易與簡單
  • 銅板投資術
 

銀行不斷與異業合作,推出行動支付工具的模式
而且有越來越多地方可以用手機提款
也不用再掏出卡片,用手機即可領錢
 

目前永豐銀行推出『豐掌櫃』
也解決了電商買家和賣家多項收費與支付的問題

 
(擷取自網路圖片)

另外媒體雜誌報導
臺新銀行推出『Richart』數位平臺
標榜只要10元就可申購基金
美國高盛銀行為搶攻普羅大眾口袋也推出
『只要一美元即可開戶存款的服務』

 
從去年到今年,從國外到國內
陸續都出現一元理財的革命
主要還是金融科技日漸普及
大幅降低了銀行實體營運成本
足以化整為零,進而打破
過去某服務的基本成本多少
所以一次最少要付多少才可享用的僵局
 

其實對金融業而言
支付這塊業務,並非主要盈餘來源
其他後續衍生出的服務
可能才是未來最肥的手續費金雞母
這一塊才是金融業看中的地方
但就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
今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將有6200億美元
明年可達到7800億美元的商機
 



想像一下未來你只要掏出智慧型手機
無論轉帳、儲蓄、借款,猶如自己專屬的
銀行理專隨時待命
未來一元即可投資,理財變全民運動
但也相對使的金融業未來
服務型態、工作模式和人才
都將產生變化
 

過去財金科系是金融圈的人才庫
但現在金融科技打破這個區塊
如果投資人,家中有國高中的孩子
家長未來如有打算
讓小孩投入金融投資領域
我建議可能要稍微改變一下觀念
除了金融證照,雙外語的能力外
擁有資工的背景是大加分


就媒體雜誌報導
倘若有區塊鏈技術能力的新鮮人
進入金融圈後
月薪五萬起跳是正常水準
若有更高階能力,或是同時擁有商管的基礎
起薪7~9萬更是家常便飯
當然如果不想念資訊工程
至少在大學必須輔修程式設計的課程
主要是要理解開發程式背後的邏輯


但目前金融科技的基礎
仍是金融商品,服務的創新和管理
因此財金與商管背景的人才仍有一定優勢。
但我認為未來從事金融業的新鮮人
可能要具備通才能力的人會更勝專才的人
也就是說除了金融證照與雙外語外
現在要加一個會寫程式的最吃香

 



另外提供一則臺股市場警訊
近期市場傳出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已下令
旗下子公司將來不在臺灣上市

如鴻海旗下生產連接器子公司鴻騰就放棄臺灣
轉戰香港上市
另一個旗下面板驅動ic天鈺在今年四月撤件
與另一家工業電腦瑞琪電
都將轉往海外掛牌

好公司不上市
殭屍公司不下市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
臺股現金減資的公司越來越多
寧可把錢還給股東
也不願意投資未來

臺灣資本市場正出現籌資的危機
因為失去好公司標的
逐漸萎縮
你可能會在其他地方付出更多稅
因為當股市稅收減少
政府就必須從其他管道徵稅
我們每個人還是要埋單
另外工作與收入也會受牽連
股市是匯聚民間儲蓄與企業籌資的管道
當資金在資本市場充分流動
形成投資活動




企業可蓋廠擴大投資
聘用員工
人們才有工作
有工作收入才會消費
企業因此有獲利,人民又加薪
才會繼續消費

但如果斷了一個關鍵的環節
之後整個供應鏈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變成一個負向循環
因此當臺灣股市失去競爭力
代表企業無法籌到更多資金
去打國際購併的戰爭
不想認輸的好企業自然會想下市離開
當越多人離開
又無新人加入時
臺股自然將更缺乏讓資金投入的吸引力


大家真的要認真重視這個議題
已經不是短暫金融海嘯或是無薪假
而是臺灣產業與景氣結構性問題
因此今年在臺股投資上基本面
可以用力排除不用看
而籌碼面在無量能的前提下
目前大概也就是外資莊家控盤
因此現在的臺股投資
大概只能用技術面短線分析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