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1  
敗血症是常聽到的問題,也都讓人聞之色變,
這是JAMA的衛教文章,
讓大家能夠認識敗血症。

敗血症

作者:Huan J. Chang, MD, MPH,
翻譯:白映俞 醫師


敗血症是指自身的免疫系統為了要抵抗外來的感染,
例如從血液、尿液、肺臟、皮膚、或其他組織而來的微生物
而加速釋放許多化學物進入血液之中,導致全身的發炎反應和細胞受傷。
假設身體無法調控免疫反應,則會壓倒正常的血液調節。
人類第一次存在“Sepsis(敗血症)”這個字眼,是兩千七百年前的古希臘詩人荷馬在詩中提到的。
Sepsis(敗血症)”源自於希臘文的“Sepein”,意指“腐壞、衰敗”。
約有1%2%的美國住院病人會發生敗血症。
影響人數每年至少有七十五萬人,醫療花費會高達170億美元。
另外,有人會用“毒血症”來稱呼“敗血症”,
但請注意,毒血症和中毒或毒藥是沒有關係的。

敗血症的症狀和分類

美國重症醫學會將敗血症分為四個不同的程度。
l   全身性發炎症候群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簡稱SIRS)
n   低體溫(體溫低於36°C)或發燒(體溫高於38°C)
n   心搏過速(每分鐘心跳次數大於一百下)
n   呼吸過快(呼吸超過每分鐘二十下)或血液二氧化碳的濃度過低(小於32毫米汞柱)
n   血液中白血球濃度過低或過高
在“全身性發炎症候群”這個階段,並沒有確定遭受感染。
l   敗血症
n   有上述的全身性發炎症候群診斷,並且有確定受到感染。
l   嚴重敗血症
n   敗血症已造成器官的損傷,低血壓,或低血液灌流 (器官能接收到的血液灌流是不足的)
l   敗血性休克
n   即使持續輸液治療,敗血症依舊造成低血壓和低血液灌流的情形
敗血症3  

敗血症的診斷、治療、和預後
診斷敗血症通常需要仰賴體液的培養找到感染源。
敗血症較常發生在老年人、免疫力受損的人、或已有重病的人身上,因此會帶來更危險的後果。
敗血症的病人需要及時的醫療服務,而且通常還需要住到加護病房接受輸液及抗生素的治療。
敗血症會造成一些併發症,讓器官喪失功能。
因此病人可能需要依賴呼吸器或洗腎來取代肺部和腎臟的功能,也可能需要特殊藥物維持血壓。

在治療的過程中,有需要使用中央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讓治療的方向更清晰。
還需要預防敗血症的病人在臥床過程中再受到靜脈栓塞及褥瘡的傷害。
敗血症死亡率約20%,嚴重敗血時會提高到40%
到了敗血性休克的程度時,死亡率會超過60%
熬過敗血症的人有些會有永久性的器官損傷。
最近有些醫師會使用活化蛋白質C (activated protein C) 治療嚴重敗血症和敗血性休克,
然而這項藥物雖然會稍微減少嚴重敗血性休克的死亡機率,
但會增加出血的機會,也相當昂貴,大部分的病人並沒有辦法從這項藥物獲得好處。

感謝陳志金醫師補充:活化蛋白質C (activated protein C) 在2011年10月,因為「無法證明有效」,廠商自行「下市」了!
敗血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