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最有趣的文件之一是 11 年前發表的、也是 Google 當時 IPO 提交文件的一部份。這份由創始人賴利‧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簽字的文件,既表達了一種對科技創新的深深的激情,也表達了一種對於華爾街的不信任。
佩奇和布林認為,以一種基於信託的責任來平衡風險的做法是有可能的。他們希望實施「一種旨在保護 Google 創新能力的公司結構。」畢竟 Google 不會成為一家為了搾取利潤、擴大市佔率而存在的公司——而是希望「開發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更多人生活的服務。」佩奇警告說:「做為一個投資者,你們正在下一個可能是有風險的長期賭注,在 Google 團隊身上,尤其是謝爾蓋和我的身上。」
11 年過去,如今的 Google,幾乎可以任何一種角度來看——利潤、增長率、品牌、產品、僱員——都發展得很好,儘管為 Google 帶來巨大財富的產品 AdWords 是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還存在爭論。但無論如何,Google 已經不再是從前的 Google 了,至少不是 Google 名字代表的那個意思了,現在的 Google 是控股公司 Alphabet 的一部分,也就是 8 月 10 日美國股市收盤後佩奇宣布成立的那家公司。
在重組計畫中,Google 帝國的盈利業務——Web 搜尋和廣告,連同 YouTube 和 Google Maps 一起——留在被股票分析師稱為「核心 Google」的公司當中。佩奇和布林手中不斷擴張的寡頭公司,包括人們所知的研發實驗室 Google X、剛開始的生命科學和壽命研究,以及家居產品部門 Nest Labs 等——換句話說,這個龐大帝國所有不賺錢的業務——都會被賦予很高程度的自治權。
你也可以從純財務的角度來解讀這次重組——做為一次務實的舉措,為的是讓華爾街獲得更大的透明度,瞭解核心 Google 的利潤以及陷於一些被揣測中項目的投資,比如 Google X 開發了一款自動駕駛汽車,以及能夠提供網路接入服務的高空氣球。佩奇在他關於 Alphabet 的聲明中肯定了這種解讀的合理性,他強調重組會讓公司「更清晰也更負責」。但是在財務原因之外,有一個更加有趣的問題被越來越多地提出,那就是——Alphabet 是否能夠走出一條產業創新的高效發展新路線?
在過去幾十年裡,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在獎勵短視、厭惡風險的思考方式,這種情況讓曾經擁有知名研究實驗室的公司步履蹣跚,比如 IBM 就是如此,而且幾乎每一家大型美國科技公司都在遠離基礎性的、更具野心的應用研究。Google 現在找到了一個使其比競爭對手具有更大彈性的模式。這裡有兩個原因。第一是 Google 廣告業務令人髮指的利潤率。第二個是佩奇和布林卓越的——也可能有人會說是幼稚的——願望,想要在有風險的新點子上花錢。
兩個人所持有的股份給了他們這樣做的權利。但是展望 Alphabet 的未來,倒是值得更精確地定義一下成功意味著什麼。看上去 Alphabet 發展更成熟的部份——比如 YouTube 和 Nest,兩個恰好都是收購來的——可能最終會成為增長的驅動引擎,加入到 Google 核心廣告業務的龐大利潤流中去。一些年輕的、以資訊為業務導向的公司,Google 也有投資,看起來也有可能會發展成一些高利潤率的項目。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記住佩奇和布林在對待投資研發項目上很積極,如果他們的一個新想法沒有什麼利潤但是有很大影響(比如可以用用戶數判斷,或者是吸引優秀工程師的程度),他們也會用更多的資金投入為這個項目進行補貼。
但是從 Google 宏大的目標來看,想要很快地發明一系列能夠顯著改變我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創新,這種目標是否能實現到一種最好的程度,讓人半信半疑。比如 Alphabet 的延長壽命部門 Calico,人才濟濟,其目標就說明它是一個瘋狂項目(moon shot),Google X 當中的大部份項目也是如此。此外,研究人類衰老的 Calico 看起來和整個組織並不搭配,除了倚靠 Google 的利潤支出以及從佩奇、布林的醫學資助中獲益這兩點之外。
真正的突破
歷史表明,圍繞某項技術(比如貝爾實驗室的通訊)組織複雜、創新性的研發力量,能夠增加成功的機率,因為開發的專長會更加強科學研究,而製造的專長又反過來促進正在進行中的技術開發。20 世紀工業研究的一個收穫就是一家公司的工程、商業甚至銷售方面能夠為創新進程帶來洞察。但是筆者懷疑,我們的目光需要超越 Alphabet,去尋找更新、更專注的工業創新模式。
極富風險的科學技術由 Google 的兩位創始人一早埋下了種子,伴隨著時間將會發展成為公眾所知的一些產品或服務。貝爾實驗室即是如此,它的研究為後來英特爾、德州儀器的崛起起到促進作用,甚至包括蘋果、微軟和 Google 。PARC 也是同樣的情況,施樂公司的這家實驗室發明了以太網和用戶圖形介面,但是卻沒能夠將其商業化。但是貝爾實驗室先進的科技,在最理想條件下也要花數十年才能商業化,於是未能取保該公司長期的商業成功,尤其是在被判壟斷拆分之後競爭環境激烈的情況下。對於想要把賭注下在發明改變世界的科技上來說,貝爾實驗室的教訓非常現實:通常將創新的想法進行商業化是難上加難,也更加重要,比產生發明創意更重要。
如果 Alphabet 能夠成功實現佩奇和布林的宏大理想,則需要一個個揭開有關創新的謎題,這些謎題讓貝爾實驗室和 PARC 壽終正寢。如何針對與核心業務無關的研發進展做商業化?到底是由誰來製造並銷售那些無人駕駛汽車?如何從抗衰老研究中打造商業?回答了創新環節的這些問題,將會是創新真正的突破。
(本文由 虎嗅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Global Panorama CC BY 2.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