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1日星期日

從美團和大眾點評合體,看投資機構的心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0 月 08 日 | 分類 中國觀察 , 財經 , 電子商務

虎嗅網 配圖
沒錯,美團和大眾點評看來真的要合體了。
接近雙方投行的人士透露,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的方案已經敲定,接下來將進入各家股東、共同股東、以及雙方管理團隊核准的階段。換句話說,雙方就各自利益判定、未來管理架構、業務未來如何整合,進行討價還價了。



上述知情人士還透露,此輪合併方案中,騰訊加大了投資的籌碼。可以理解的是,在阿里重啟新口碑,控股銀泰,投資蘇寧成為第一機構大股東後,阿里巴巴在 O2O 領域的策略已經非常明顯,依靠自身而非所托他人。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美團投資機構的人士告知,阿里巴巴和美團不合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阿里希望能夠控股美團,或者雙方將各自的後院交給對方。但美團創始人王興並不情願被任何一個投資方來控股,並且借 O2O 切入更多的領域,包括染指電商。
事實上,美團已經這麼做了,除了本地生活,酒店、電影、實物電商沒有一個落下。經歷過多輪創業且中道崩殂的王興已經深諳一個道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假以時日,美團也可以透過 O2O 切入,實現彎道超車,成為 BAT 匹肩的第四巨頭,甚至幹掉其中之一。
不過,美團和大眾點評都沒有躲過三處硬傷:第一,雙方都還在燒錢,燒資本的錢;第二,雙方繼續火拚下去,管理層有耐心,投資人有耐心,資本市場未必會買帳。誰先上,對另一家都不會是個好事;第三,有共同的投資機構紅杉資本。紅杉資本將樂蜂推給唯品會,也可以促和美團和點評。更何況,大眾點評已經超過 10 年,任何早期投資的 PE/VC 耐心也都磨得差不多,基金也要到期了。
資本是逐利的。路德維希·馮·米瑟斯在《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上就說過,行為的目的就是用一個更滿意的事物狀態去代替一個不是很滿意的狀態,從而拋棄那些不盡人意的,獲得更好的。
從資本層面上來說,投資機構、阿里巴巴、騰訊的價值是最大化的,合體後 IPO 的規模肯定勝過其一。從戰略層面上考量,阿里巴巴和騰訊也都符合各自訴求,阿里繼續加大自身 O2O 的建設,而騰訊亦可以鞏固城防。
至於業務未來如何整合,在目前階段只是個方向性的內容,在實施階段還會進行調整,但幅度不會太大。現階段主要集中在投資金額、管理結構、董事席位、主要合作內容,甚至未來發展願景等。
有意思的是,這樣重大的項目內部通常會用代號來做溝通使用,特別是在阿里系和騰訊系投資的項目裡,大抵都採取這種方式。參與的人士包括公關部都會簽署保密協議,在未公開前洩漏訊息者,嚴重地會被公司開除。
因此,從這點來看,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併方案基本落定,否則不會有消息外洩,除非故意讓媒體知曉以備雙方 PR 使用。當然,這裡不排除競爭對手外洩消息,並且引導輿論往看空的方向發展。
在我看過的若干投資購併案例 PPT 中,通常會提到資本動作背後的戰略價值,美團和大眾點評也不例外,對點評和美團的價值,對未來協同效應產生的價值,最後一點通常都是對競爭對手的抑制。
我很好奇的是,有了騰訊、阿里、美團、點評做為共同股東的管理層來說,市場上誰是他們要殺死的敵人,或者又是一場未來內部廝殺新的開始。(完)
今年 4 月 18 日,我寫過一篇《相煎何太急,下一個會是大眾點評和美團嗎?》重新貼出來,回溫一下雙方的投資歷史和業務架構。
經歷了優酷土豆、快的滴滴、58 趕集合併後,網路公司之間的整合和拆解變得見多不怪了。
與其他投資購併不同的是,這三家的合併都發生在了垂直市場老大和老二之間。從鉚勁火拚到相濡以沫,兩家公司最終走到一起的原因只有一個:為了共同的利益。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生意場上,大抵如此。
那麼,在團購戰場廝殺許久的美團和大眾點評,會握手言和,最終走到一起嗎?

相煎何太急

相比大眾點評,美團還算年輕。網路上沒有上市,也沒有死掉的 10 歲以上的公司,大眾點評和豆瓣都算是各自領域的奇葩。
從下面四幅圖基本就能看出,兩家公司的基本面。
美團已經融資 4 輪。紅杉資本是美團第一輪到第四輪的投資者,而阿里巴巴從第二輪以後,也一直跟投。值得一提的是第四輪投資,美團至今沒有對外披露過投資方。從資本市場獲得訊息顯示,阿里巴巴和紅杉都有參投。
US group_huxiu1008
2003 年就成立的大眾點評,自 2006 年獲得紅杉資本 100 萬美元投資後,模式也變來變去,從最早的優惠券和點評模式,到現在的團購,以及本地生活類的全布局,大眾點評沒有美團從開始就定位的很清晰。
Public comment_huxiu1008
大眾點評公開過的融資已經有 5 輪,新一輪的融資傳聞一直沒有正式對外公布過。和美團一樣,紅杉資本是大眾點評的追隨者,一路投資,只不過是領投和跟投的區別。和美團不同的是,經過了 5 輪的股權稀釋,大眾點評高管團隊對公司的控制權應該不及美團。
此前,樂蜂出售給唯品會,紅杉資本也是背後的推手。紅杉資本是否會在大眾點評和美團身上再度上演,也未嘗不可。特別是對大眾點評的投資上,紅杉資本的投資週期已經高達 10 年,這也逼近 PE 美元基金的退出時間上線。
此外,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商業模式幾乎接近,涉足的本地生活領域也基本一致。兩者都還處在跑馬燒錢的階段,美團的情況會比大眾點評略好,特別是在團購上。
Customers_huxiu1008
針尖對麥芒。美團和大眾點評在酒店預訂、餐飲,電影、婚慶等領域競爭白日化。兩家的地推團隊在所爭奪城市時常「擦槍走火」。
當然,自然競爭狀態下無法決出勝負或者兩敗俱傷時,兩家公司可以選擇另一種玩法,即便不是他們創始人想要的,但為了符合更多人的利益,走到一起才可能是終局。
如同姚勁波和楊浩湧郵件所述一樣,「十年裡,趕集與 58 在不斷的過招中,相互錘煉,迅速長大,形成了今天雙巨頭的格局,我們其實要感謝彼此,更要感謝過往的競爭。」

何種形式合併?

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併緋聞也在坊間盛傳。雙方內部人士也笑稱,此類消息不絕於耳。倘若兩家公司合併,考慮到現有的合併模式,可能會採取以下三種方式去實現。
一、「快的滴滴式」合併
快的和滴滴的合併,符合了各方的需求。在燒錢不斷的戰場上,打持久戰,是一件讓投資人和經營者都身心俱憊的事。
這點在影片、叫車、團購等領域都是有著共同之處。重資金的持續投入才能換得高速發展帶來的市場佔有率回報。
如果美團和大眾點評能夠參考快的和滴滴的合併,選擇在上市前合而為一,不僅可以省掉團購城市爭奪戰的重資金投入,亦可在上市前做大整體估值。
相比美團,大眾點評因為要拓展團購城市,投入較大,加上投資業務相關的公司,去年整體虧損高達上億美金。雖然有關大眾點評最新一輪(F 輪)融資的傳聞不斷,但一直沒有得點評官方的確認和宣布。
對標美團年初宣布的 7.5 億融資,70 億估值,大眾點評無論是從自身所需,還是形勢所逼,都需要盡快繼續補血。相比張濤的管理團隊,資方考慮地更加實際,促成美團和大眾點評在上市之前的合併,也不無可能,這樣一家 100 億估值的公司就可以在美國市場將一個更好的故事。
二、「優酷土豆式」合併
優酷搶先上市。土豆在 8 個月後登陸那斯達克。兩家上市公司命運就此改變。
上市後,兩家從公開市場募資的錢,還是遠遠不夠支撐其購買版權內容的成本,特別是那期間,各家視頻網站圍繞版權打起了「價格戰」,把買劇的價格炒到極不合理的位置。彼時,誰有豐富的影視劇庫,誰就能在用戶爭奪上搶到先機。
用戶眼球即流量。有了流量就意味著廣告收入、會員收費以及做各種 UGC、PGC 等。
兩家「你來我往」的攻擊,讓資本市場早已疲倦並預期下滑。最終在投資方的推動下,兩家沒有在上市前合併的公司,在上市後走到了一起。
大眾點評和美團都有獨立上市的實力。上市之後,兩家依然在餐飲、酒店、電影、婚慶等領域展開肉搏,規模戰的背後需要資金做支持。況且兩家在各自的領域都遇到了比如攜程、58 同城、百度等垂直行業的競爭。
與其這樣,不如參考優酷合併土豆的樣本,抱團做本地生活領域的巨無霸。合併後,點評深挖一二線,美團細作三四線,優勢互補,全面覆蓋本地生活領域。
三、「58 同城趕集式」合併
58 同城終於合併了趕集。正如姚勁波所說,「傳言往往一定是真的。」
同為分類訊息起家的 58 同城和趕集,在奔向資本市場的道路上,趕集起了大早,卻趕了個晚集。而 58 同城在獲得上市加持後,又引來了騰訊的注資,雙保險讓 58 同城被資本市場看好,股價一度狂飆。
相反,趕集網面臨的情況每況愈下。面臨不缺融資通道的 58 同城,以及其背後的騰訊支撐,趕集無論是在市場拓展上,還是品牌的影響力上,都心有餘力而不足。正如,趕集網 CEO 楊浩湧在內部郵件中所述一樣,結束了十年激戰。
58 同城和趕集的合併,成為 100 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從本地生活 O2O 領域無疑給了大眾點評和美團一擊。但同時,這也給美團和大眾點評提供了個參考:減少營銷成本、擴大平台優勢、資源優勢互補等。
從目前來看,大眾點評對上市的急迫性遠遠高於美團。新的融資遲遲未到位,但是團購業務的拓展迫在眉睫。同時,大眾點評陸續投資了美餐、餓了麼、孩子學等業務相關的平台,亦可做高估值。
誰先上市了,也就意味著誰先拿到了主動權。美團和大眾點評都在互相觀望,但也都身不由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