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8日星期日

一带一路”为何受人瞩目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一带一路”成为高频词汇。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到各地区、各界别代表委员的审议、讨论,都对“一带一路”高度重视、满怀期待。其实,这种重视和期待并非始于今年两会。自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际,“一带一路”一直备受瞩目。
    从中央层面来看,2013年底,“一带一路”被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一带一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11月8日,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一带一路”列为2015年重点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李克强总理也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一带一路”。习近平、李克强等领导人还多次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向世界宣传、介绍“一带一路”。从地方层面来看,全国各省区市对“一带一路”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据统计,“一带一路”已被写入近30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许多省区市都明确了本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角色定位。比如,北京提出要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广东提出“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海南提出“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新疆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等等。
    为什么“一带一路”如此受人瞩目?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从国际政治角度看,“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外交构想;是中国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提出的世界大战略,其意义是非凡的。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把“和平演变”的目标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制裁、压制等手段搞垮中国;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寄予厚望,希望中国出来当头。在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邓小平所说的“一件事”,就是坚持发展经济、坚持改革开放。按照邓小平提出的这一战略思想,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总体来讲比较低调、务实,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内外环境决定的。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时代的召唤和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中国对世界局势、国际格局提出主张、贡献智慧、发挥影响。“一带一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如果将“一带一路”看作一幕即将开拍的大戏,中国就是这部戏的总导演,也是重要演员。
    其次,从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角度看,“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着眼于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国内的区域协调发展。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内陆地区开放明显滞后。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区域发展布局,推动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建设“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带一路”还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积累了丰厚的资本、足量的技术储备、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同时,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存在较为突出的产生过剩问题。有数据显示,2013 年中国大宗商品中,存在产能过剩的产品占比为 48%;在产能过剩产品中,产能利用率低于 80%的产品数占了 3/4。“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资金、技术、产品需求量大,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既可以推动中国资本、技术、产能走出去,也符合沿线国家的现实发展需要,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有好处,对沿线国家也有好处,是一个真正的“双赢战略”。
    当前, “一带一路”正逐步从宏大的战略构想变为具体的政策举措,从抽象的政治理念变为实际的经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一带一路”必定会受到更多关注、得到更多认可、收获更多赞许。让我们满怀期待,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加油喝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