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8日星期日

2015一带一路拉动投资规模或达4000亿

2015年03月29日 11:24:20 来源: 证券时报网
    3月28日,在习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后,由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对此,民生证券点评称,文件不仅标志着中国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旋律的外交战略将开启新篇章,也标志着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的国家资产负债表重构正式登台,2015年中国有望迎来第四次投资浪潮的大变局元年。“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央逐步从需求紧缩倒逼供给改革转向需求扩张配合供给改革的思路。一带一路有望改变中国,或将开启中国第四次投资浪潮。
  基建先行,一带一路有望改变中国,或将开启中国第四次投资浪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投资热潮。第一次是1993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各地掀起市场经济的第一波投资热潮,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创纪录的62%。第二次是2003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产能收缩告一段落,在2001年入世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叠加的影响之下,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迎来黄金增长期,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的高增长,直到金融危机爆发。第三次是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央果断推出4万亿的一揽子刺激计划,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0%,拉动中国经济迅速触底回升。在那之后,投资便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之下持续回落。尤其是2013年八项规定以来,地方政府明显消极怠工,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以上大幅滑落至15%,创2001年以来的新低。
  不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落实阶段,投资低迷的趋势可能出现逆转,中国经济的第四次投资热潮可能即将拉开序幕。从纯经济角度看,相关项目建设将直接或间接的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根据公开新闻收集的信息统计,
  各地方“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考虑到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一般为2~4年,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4000亿元左右;而海外项目(合计524亿,每年约170亿美元)基建投资中,假设1/3在国内,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规模或在4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基建乘数和GDP平减指数的影响,预计将拉动GDP增速0.2-0.3个百分点。
  “铁公基+产业园”基建提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首要前提,核心关键,必须优先。2015年将启动的铁路、公路、水运、港口等重大基建项目即将公布,从公开新闻整理的资料统计看,各省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关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项目总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从项目分布看,主要以“铁公机”为主,占到全部投资的68.8%。其中,铁路投资近5000亿元,公路投资1235亿,机场建设投资1167亿,此外港口水利投资金额也比较大,超过1700亿元。预计通向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宜率先启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印度洋战略性港口或称为“一带一路”首批战略港口。
  中国中铁、 中国铁建和 中国交建三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海外项目施工企业要主动作为,积极布局,加快推动海陆交汇、互联互通。
  福建很可能成为一带一路“两圈两线”写意画的核心,而新疆、广西则有可能成为关键区,其他包括陕西、江苏、甘肃、内蒙、云南等十多个省区市或为辐射区。福建,作为我国主要面向亚太地区开放的窗口之一,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基地;去年年底,厦门也已经出台落实“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周边同8个国家接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五个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中哈、中巴等“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项目清单有望受益。广西,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中南经济走廊有望围绕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展开。此外,乌鲁木齐、满洲里、南宁等重点关注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及厦门、连云港、大连等海上重要支点城市亦值得关注。
  “一带一路”涉及内地、沿边、沿海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为产业协同、产能去化提供了条件。一是,“一带一路”大部分省区属于工业输出、服务业输入,而仅有沿海较发达的上海、天津、广东、海南等属于服务业输出省,第三产业区位商大于1。二是,落后地区“后发优势”明显,各行业发展较快的地区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东部除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行业以外,增速基本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效应上并不占有优势。三是,产业转移升级的速度可能要比预想的快。传统制造业普遍转移,如纺织服装、化工、电气机械(家电)等从广东、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等东部地区向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转移。此外,新兴产业亦开始出现转移迹象,四川、重庆、河南、安徽等在承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方面明显快其他中西部省份,而输出省份主要集中在北上广三地;汽车制造也转移亦在提速,但速度慢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医药制造的区域转移特征并不显著。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把握三大关键词

2015年03月29日 11:24:22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启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把握三大关键词
  光明日报博鳌3月28日电(记者王晓樱、魏月蘅、李盛明)今天下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启动仪式在博鳌举行。国务委员杨洁篪在论坛上表示,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牢牢把握好互信、对接、收获三大关键词。
  杨洁篪说,一年多来,在中国同有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下,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顺利进行,步入务实合作的新阶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领域丰富多彩,除了海上运输、海洋资源开发,还涉及海洋科研、海洋环保、海上旅游、海上减防灾、海上执法合作、海上人文交流等领域。不仅要下海发展蓝色经济,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还要上岸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海洋科技合作园和海洋人才培训基地。不仅要利用海洋资源,还要保护海洋环境。不仅要让沿海民众富裕起来,还要让内陆和沿海实现联动发展。
  杨洁篪称,做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件大事,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互信、对接和收获。杨洁篪重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侧重经济、人文合作,原则上不涉及争议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是一致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任何国家的地缘政治工具,而是所有国家的公共产品,不搞任何形式的垄断和强制,大家平等相待,商量着办事。
  杨洁篪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创新点之一是强调对接,“对接不是你接受我的规划,也不是我接受你的规则,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和合作点,进而制定共同规划”。杨洁篪表示,作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2015年将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起点。中国与东盟国家将在海洋经济、海上联通、科研环保、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包括成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中国—东盟海上紧急救助热线,设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学院。杨洁篪说,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启动仪式为全年活动拉开序幕,中国希望海上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新亮点、新动力,从而使得中国—东盟全方位海上合作成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样板。
  泰国副总理兼外长塔纳萨在论坛上表示,泰国赞赏中国在推动本地区互联互通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支持中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倡议。他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亚洲的互联互通、改善基础设施、建立贸易枢纽。
  海南作为我国最南端的省份,与东盟和南海周边国家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双方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日益紧密。论坛上,海南省省长刘赐贵认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海南有三大优势:生态良好,全国最大的省一级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刘赐贵表示,下一步海南将从几个方面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一是落实互联互通,加快机场、港口、高速公路、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共同打造环南海邮轮旅游圈;三是充分发挥海南作为南海服务开发保障基地和南海的救援基地的作用;四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五是推动海南蓝色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中国品牌成长

2015年03月25日 14:28:3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张芽芽 谭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范围辽阔,它将联通欧亚、达至非洲。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分析人士指出,借由“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展的中国企业将与沿线国家分享发展机遇与经验,有望出现一批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实际对外投资额历史上首次超过吸引外资额约200亿美元,成为对外净投资国。当年中国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若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全年对外投资达1400亿美元左右,这比当年中国利用外资总额高出约200亿美元。
    截至2014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6463亿美元。
    这是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体量迅速增长与融入全球化的结果,也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竞争力均有大幅提升。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提升“走出去”速度与质量的挑战。
    今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将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中国高铁、核电、航空、电信等优势行业“走出去”,对接当地市场需求,也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
    2013年秋,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多位专家表示,这一战略将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中国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更了解“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也能够在营商中交流发展经验,促进经贸、人文交流。
    “一带一路”战略寻求加强与中亚、东南亚乃至欧洲、非洲的深度联动和互惠互利,这给中国企业更多有所作为的机遇,交通、基建、电力、服务业等行业尤为可期。
    中国已经有很多企业看到了这样的发展空间而行动起来。民营企业传化集团探索借鉴航空、铁路等运输网络系统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构建全国化的、线上线下融合与互动的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将之通俗地总结为打造“新丝路上的驿站”。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是工程机械企业的‘春天’,三一此前已在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发展,目前70%-80%的销售市场就在这条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上,未来将借助聚焦重点产品、聚焦重点区域的‘双聚’战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持续发力海外市场。”
    有海外观察者指出,作为对外投资的后起之秀,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欧洲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专家还指出,在“走出去”谋求更大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
    企业改革专家周放生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企业发展、打造百年品牌,是非常好的机会。他还强调说,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国家战略提供了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好要靠企业自身过硬,在制度、机制、产品上坚持创新,才能创造出经久不衰的品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