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星期一

IPO的一年之後……


  •      
本週,馬股將一次迎來兩名新成員——新華控股(Xin Hwa)和創新有限公司(Sedania Innovator)。
新華控股是家運輸公司,創新則是電訊附加服務業者;雖然面對希臘可能違約、惠譽可能調低大馬主權債券評級等潛在利空,可兩家公司供公眾認購的新股,仍分別取得高達18和20倍的超額認購,算是極驕人的表現。
不過,搶眼的超額認購表現,真的純粹是由於市場看好和需求殷切的緣故嗎?
無可否認,投資者對於認購首次公開售股(IPO)的確極感興趣,這當然是因為馬股IPO有9成以上能在上市首日錄取不錯的股價表現,尤其是那些發售價在1令吉以下的新股,近幾年更幾乎保持全勝,唯一例外或只有去年上市、受油價暴跌打擊的EA科技(EATECH,5259,主板貿服組)。
在這樣的情況下,申請IPO自然備受諸多散戶推崇,因比較起直接在公開市場購股,成功申請IPO的潛在回酬往往更高更快,因上市首日即飆漲數十巴仙的新股並不少,申請IPO於是就成了許多散戶找尋快錢的主要途徑之一。
為此,散戶對IPO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而這的確是造成新股超額認購高企的原因,卻並非全部,因分配給公眾認購的新股數量偏低,相信亦是另一原因。
拿新華控股和創新來說,配合IPO,新華控股一共公開發售和獻售了5千400萬股的股票,創新則公開發售5千146萬7千股新股。
然而,兩家公司僅保留了900萬股股票供公眾認購,相等於總獻售規模約17%,反觀私下配售給機構的股票數量卻雙雙超過4千萬股,佔總配售規模約80%。
這樣的配股架構,明顯間接加劇了新股的“供不應求”,推高超額認購,亦讓機構成為IPO的最大贏家,因散戶大多無法購獲股票。
而且,筆者還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雖然上市公司總保留大批股票供機構認購,而且機構也願意捧場,但在完成上市後,卻經常不見任何機構崛起成持股超過5%的顯著股東,顯示有關股權其實是被分散配售給多家機構,所以無須向交易所匯報。
更奇怪的還在後頭,那就是在一年之後,公司首份年報的首30大股東列表中,往往不見任何機構投資者的名字,這或許也暗示所謂的機構投資者,其實亦不是為長期投資而認購IPO股票,反而趨向短期操作。
換句話說,機構投資者的義務,就只是協助新上市公司推高股價,拉攏市場目光,然後找機會拍拍屁股套利走人,這或許正是為何許多新上市公司股價往往能夠在上市初期勢如破竹,之後卻逐漸轉弱,甚至跌破發售價,尤其是那些業績在上市後“突然泄氣”的公司。
新華控股和創新能否擺脫這樣的宿命?(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李三宇)


點看全文: http://biz.sinchew.com.my/node/118076?tid=17#ixzz3eSNIY2mm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