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星期一

科技主宰人類未來?《機器、平台、群眾》作者:人類才能主導科技改變世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3 月 26 日 9:30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尖端科技 , 網路follow us in feedly
進入第二次機器時代,數位科技在快速變革下威力遠比過往強大,也正加速顛覆各行各業與你我的生活。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衝擊雖然令人不安,卻也讓我們更有力量塑造未來,《機器、平台、群眾》作者、MIT 史隆管理學院教授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認為,與其消極看待科技的影響,不如正向思考如何善用科技主導我們自己的命運。



正視重塑世界的三重革命

數位化所創造的新一波挑戰正席捲而來,布林優夫森指出,科技曾在過去掀起多次變革,而這次所產生的震盪將會更為劇烈、影響範疇更廣也更深遠,尤其在 AI 人工智慧快速發展下,我們應結合人類與科技的力量,重新平衡「人腦與機器」、「產品與平台」、「核心與群眾」三重變革。
這三大變革力量組合顯示彼此間的對應關係,每組配對中的後者,也就是「機器」、「平台」和「群眾」,其重要性及影響力已逐漸超越前者。Google 人工智慧系統 AlphaGo 近年接連打敗圍棋高手樊麾、李世乭與柯潔,向全世界展現 AI 驚人的學習發展潛力;Facebook、Airbnb 等平台本身不具有產品,顛覆傳統產業生態;Linux 作業系統、維基百科等鼓勵開放協作,動員群眾之力達成目標。這三大趨勢現正重塑我們的世界。
不過,布林優夫森強調三組當中的對應關係並非「取代」(replacing),而是「重新平衡」(rebalancing),如何將配對中的兩者有效結合更顯重要,掌握三大變革力量便能創造更多機會。

科技創造選擇,如何抉擇是關鍵

許多企業為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與價值,加上老齡少子化、勞動人口下降問題,已大量採用機器取代人力處理重複性工作。布林優夫森認為,企業雖然應全力以科技提升效率與獲利,但並非只著重在既有作業與流程,應想想哪些工作只有人類能做、善用科技創造出新的工作,重新平衡兩者而不是只有取代一途。
▲ 布林優夫森提出重新平衡「人腦與機器」、「產品與平台」、「核心與群眾」三重變革
「機器人無法勝任的工作有很多,」布林優夫森說,「我不認為機器人能取代人類成為優秀的幼稚園老師,或是藝術家、作家、企業家,」他相信人類所擁有的創造力(creativity)是一大優勢,還有與人交流、關懷、溝通談判等能力,也都是機器所欠缺的。若將人機兩者優勢結合就能創造更高價值,人們也能在機器所不能為的工作領域中,持續扮演關鍵要角。
布林優夫森指出,科技創造了選擇,人們如何善用科技作出選擇,將會是決定成功的關鍵。許多人對於未來感到消極徬徨,認為機器奪走工作飯碗、造成社會財富集中、分配不均,事實上這些選擇都不是由機器決定,主導權仍在人類自己手中。

科技再強仍是工具,工具無法擺布人類

「科技就是工具,就像鐵鎚之類的,現在這些工具變得愈來愈強大,」布林優夫森強調,「工具的力量愈強大,我們就愈有能力和自由去改變世界,並不受機器擺布」。正因為我們擁有更大的能力塑造未來,往後人類的價值觀也將比過去更加重要,如何善用科技將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工具在人類引導下學習如何自主判斷抉擇,例如無人自動駕駛車,未來將朝共乘、隨選服務發展,不僅能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與資本成本,而且更安全、更有效率也更環保。雖然自駕車的安全問題最近因 Uber 自駕車事故再次惹議,但或許不應單獨放大檢視,行車交通不會因為駕駛是人類就比較安全。當然,自駕車也可能遇到涉及道德倫理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要將機器與人類的價值觀調校一致,人們就必須更審慎應對,今後不管是對自駕車或其他科技發展都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 布林優夫森強調,科技的強大讓人們更有力量塑造未來
「科技不能主導命運,我們才能主導自己的命運,」布林優夫森直言人們不應過度悲觀看待科技的影響,應該反過來思考如何善用科技做對的選擇才重要,要化被動為主動,在混亂中不斷尋找機會;不該問「科技將如何影響我們」,應以正面態度去想「如何運用科技」。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攝於「布林優夫森教授首度訪台公開論壇」及媒體聯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