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肉眼看不出進步 蘋果帝國絢爛回歸平凡?


精華簡文

肉眼看不出進步 蘋果帝國絢爛回歸平凡?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

631

肉眼看不出進步 蘋果帝國絢爛回歸平凡?

作者:Yukari Iwatani Kane  時報出版
「我們無法以視網膜螢幕得到比今日更好的螢幕解析度,因為我們的肉眼看不出任何進步。」當科技裝置成熟到超越多數消費者的裝置需求,當科技公司抵達全盛時期,這會不會是逃不了的、絢爛回歸平凡的開端?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教授是是研究企業帝國起落的著名專家,他正觀察蘋果命運的每一個起伏,試圖預測如今偉大君王已逝蘋果的未來。他注意到庫克缺乏賈伯斯過人的產品研發直覺,並觀察到對手正在侵蝕iPhone與iPad的市占率。此外,他擔心蘋果已抵達全盛時期,這會不會是逃不了的、絢爛回歸平凡的開端?

克里斯汀生平生致力提出理論,解釋為什麼那麼多強大的公司,特別是那些靠著科技長才一統天下的企業,最終會被製造低階產品的競爭者超越。克里斯汀生的「破壞性」(disruption)理論寫在他的《創新的兩難》一書。書中剖析後起之秀最終之所以幾乎必然戰勝企業巨人,其背後的力量。在一個科技不斷演變的世界,生存的關鍵在於創造出完全不同的產品,開創新財源,顛覆手機等既有市場。

把對手當弱雞,蘋果正在崩解?

多年來,蘋果都被視為克里斯汀生理論的特例。蘋果愈變愈大,而且似乎每次推出的產品都所向披靡。蘋果特立獨行,利潤擺在第二位,最重要的目標則是創造出市場的全新可能性,培養消費者的新欲望。然而,最近這間公司似乎太過專注於打敗敵手。相較於先前的版本,蘋果的產品更薄、更強大、更完美了,但這些改善對許多消費者來說,愈來愈不重要。這讓對手有機可乘,得以進入低階市場。蘋果似乎正在崩解。

克里斯汀生認為相關公司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管理有問題,反而是因為傳統所期待的每一件事,公司都做到了。他們聆聽客戶的聲音、研究市場趨勢、投資改良新科技,追求他們以為客戶會要的東西。他們忽視正在崛起的產品,因為那些東西通常廉價又粗製濫造,不符合既有客戶的需求。

然而正是那些行為,為他們鋪好了衰亡之路。因為客戶對愈來愈多的更新失去興趣之前,公司能改良產品的程度有極限。到了那個時候,多數顧客對自己購買的東西已經夠滿意了,不願意再多花錢買更新的版本。等公司注意到自己一開始忽視的便宜創新時,通常已經太遲。到了那時,早期進入者已經擄獲新客戶群,而產品也已經改良到足以吃掉大公司的生意。

公司所面臨的挑戰,是每一樣新產品最終都會定型,預備被下一個新事物破壞。

賈伯斯的破壞性,砍掉不重要的產品

賈伯斯重返蘋果時,他讓公司再次具有破壞性。在賈伯斯心中,蘋果已經在他被流放的時期變得過度企業化。執行長是專業經理人,對日常業務沒有太多直接接觸,太過專注於獲利。決策陷在無窮無境的會議與委員會。為了讓蘋果再次轉型為創新者,賈伯斯砍掉不重要的產品,把心力重新放在製作優秀產品。

每項工作都有一名「直接負責人」,簡稱DRI。此外,蘋果也不再依賴市場調查與民調。賈伯斯引用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的話:「如果我問消費者他們要什麼,他們會告訴我,他們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

取而代之,決策依據是仔細的使用者行為觀察。全新產品上市時,公司會以數年時間呵護,而不是期待立刻大發利市。

賈伯斯擁有一種罕見能力,能讓自己和公司隨時保持危機感。他曾說:「如果你不能吃掉自己,別人會吃掉你。」

但事情依舊如此嗎?

行動裝置市場的趨勢,開始讓人心中響起警鐘,看起來就像是克里斯汀生書中提到的「創新的兩難」情境。第一支Andorid 手機問世時,很少人認真看待。相較於iPhone,那支手機沒那麼吸引人,也沒那麼直覺式操作。音樂應用程式沒iTunes 好,剛推出的Andorid 應用程式市集也沒那麼廣受支持。

然而Andorid 手機不斷進步。沒有多久,三星、摩托羅拉、亞馬遜、邦諾書店等裝置製造商,開始推出Andorid 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平板與電子閱讀器,讓消費者在設計與價格方面有更多選擇。

蘋果不只正在失去低階業務,高階業務也開始面對等三星等公司的競爭。

過去幾年,克里斯汀生都在研究公司如何能避免被顛覆。為了解釋他的概念,他說了一個幫某速食連鎖店增加奶昔銷售的故事。那間公司向他討教之前,依據顧客回饋改善產品,但銷售與獲利沒有任何明確變化;因此克里斯汀生以不一樣的方式思考那個問題。他問顧客:「你買奶昔,是要奶昔完成什麼工作?」

克里斯汀生發現,人們之所以購買奶昔,接近一半的原因是早上獨自長途通勤的人想打發時間。這些人覺得奶昔比甜甜圈或貝果好,因為比較不會弄得亂糟糟,比較好拿。因此克里斯汀生的產品改善建議分為兩方面:一是在奶昔中加進大塊水果、增加口感,讓通勤者不會感到無聊;二是把可以用儲值卡購買的奶昔機移到櫃檯前,讓消費者能加速購買。了解消費者的目的,讓找出解決方法變得容易許多。

克里斯汀生認為,天生就了解這個概念的執行長有兩位,一位是索尼共同創辦人盛田昭夫,一位是賈伯斯。

賈伯斯曾說:「提出新產品最困難的部分,在於找出你可以運用,而且真的很酷的一套科技,並方便人們使用。但你也得找出人們想做的事。我們都見過那種產品,那種推出時很有趣的東西,但卻失敗了,因為想用的人不夠多。」

「盛田昭夫和賈伯斯都是天才,他們知道自己應該試圖完成什麼。」克里斯汀生說;並且,那樣的直覺難以傳給別人。

蘋果的逃生術


蘋果的幾個趨勢特別令克里斯汀生憂心。首先,蘋果的政策是讓自己的產品、軟體、服務為獨家所有而且封閉。一項創新出現後的頭幾年,那樣的使用者經驗控制對公司來說有好處。但克里斯汀生認為,在科技成熟、敵手追上之後,那是不利因素。

目前為止,蘋果逃脫這個陷阱的方式是在上一個產品成熟之前,就跳到下一個。但只有在創新源源不絕出現的情況下,這種做法才會有用。如果蘋果停滯,那麼蘋果的獨家專賣傾向將帶來反作用。

但蘋果對Andorid 的反應似乎印證了克里斯汀生的擔憂。在全世界的法庭,蘋果正在投注驚人資源,參與惡性的保護主義大戰。在此同時,蘋果正在犯下典型錯誤,沿著相同軌道進化,未能重新定義前景。

頭幾年的時候,蘋果推出薄度、相機品質、螢幕解析度等各方面愈來愈進步的新型號時,雖然在設計方面沒有重大改變,消費者仍搶購一空。但蘋果的裝置,正在成熟到相關升級可能超越多數消費者的裝置需求。

iPhone是一個好例子。分析師霍勒斯.迪度與克里斯汀生討論時,曾經提到:「我們無法以視網膜螢幕得到比今日更好的螢幕解析度,因為我們的肉眼看不出任何進步。尺寸方面我們無法求進步,因為它們會塞不進我們的口袋。記憶體方面我們看不到進步,因為坦白說,在我們使用裝置的一切功能之前,電量就耗盡了。」

即使賈伯斯還在世,這也會是具有挑戰性的局面。

庫克鑽研獲利數字,這是一面紅色警戒大旗

庫克是會計大師而非創新大師。庫克接手後,大批年輕MBA被僱來滿足新任執行長對數據計算的熱愛。對克里斯汀生來說,這是一面大大的紅色警戒旗幟。

像庫克一樣的經理人,也容易過度專注於利潤,即賈伯斯特別不重視的事。克里斯汀生認為,那就是蘋果之所以能卓越的原因。他在賈伯斯辭職時,曾經評論過:「蘋果不把獲利當成核心動機,他們擁有整套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許多大公司喜歡假裝自己正是如此:『我們把顧客放在第一位。』但很少有公司真的照著那個座右銘運作。當壓力來臨,大型上市公司的執行長,必須選擇做對顧客來說最好的事,也或者必須選擇讓那一季的數字好看⋯⋯多數執行長會選擇數字。」

對克里斯汀生來說,蘋果有兩個選擇。蘋果可以開放作業系統與授權技術,那會鼓勵創新,以較單打獨鬥更大的力量,擴展蘋果在業界的勢力。也或者,公司可以推出另一項具顛覆性的產品類別,搶先行動,避開創新的兩難。克里斯汀生表示:「蘋果的救贖,可以是找到一系列令人興奮、專利架構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庫克公開承諾致力於這樣的目標。他一再表示:「引導我們的北極星是做出最好的產品。我們的目標不是讓設計配合某某價格點,不是讓設計配合隨意定出的時間表或訂出其他事的時間,不是製作某某數量的手機,而是做出最好的。」

現在他只需要證明他的話。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庫克時代:蘋果的榮光與挑戰》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751&utm_source=FB&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FBdaily#sthash.TbyzRlWW.dpuf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