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依賴抗生素造就超級細菌,聯合國要解決現代醫學最大威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24 日 12:00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FLICKR Zach Bulick
聯合國 193 個會員國在 21 日簽署宣言,將全面對抗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此外,他們也希望大家能意識到持續使用抗生素,會對人體和動物產生威脅。



現代醫藥學的最大威脅

聯合國 193 個會員國在 21 日召開高級峰會,商討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認為這已經成為「現代醫藥學的最大威脅」。

希望大家重視抗生素議題

自從愛滋病、非傳染性疾病和伊波拉之後,這是聯合國第 4 次開會討論關於健康衛生的議題。他們也簽署宣言,希望可以藉由這個舉動,鼓勵社會多進行抗生素相關研究,也希望大家能意識到持續使用抗生素,會對人體和動物產生威脅。
下載自路透 Two plates which were coated with an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called Klebsiella with a mutation called NDM 1 and then exposed to various antibiotics are seen at the Health Protection Agency in north London March 9, 2011. The clear areas in the right half of the left-hand plate show that the Klebsiella with NDM 1 was sensitive to the antibiotic tigecycline (manufactured by Pfizer under the trade name Tygacil). For decades scientists have managed to develop new medicines to stay at least one step ahead of the ever-mutating enemy, bacteria. Now, though, we may be running out of roa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mmonly known as MRSA, alone is estimated to kill around 19,000 people every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 far more than HIV and AIDS -- and a similar number in Europe, and other drug-resistant superbugs are spreading. Picture taken March 9, 2011. To match Special Report ANTIBIOTICS/ REUTERS/Suzanne Plunkett (BRITAIN - Tags: HEALTH SCI TECH) - RTR2KMXA
▲ 圖為 2011 年研究人員在英國的健康保護局(Health Protection Agency),對超級細菌 NDM-1 腸道菌進行測試,右側的培養皿因為放有老虎黴素(Tigecycline),所以抑制了 NDM-1 的生長。老虎黴素跟克痢黴素(Colistin)是唯二能對抗 NDM-1 的抗生素。(Source:達志影像)

對抗過程與氣候變遷類似

這份宣言的推動過程會和對抗氣候變遷的過程類似,接下來各國會相互協助,一同面對超級細菌帶來的問題。兩年後,各會員國的大使也會向聯合國秘書長回報處理狀況。

每年有 70 萬人受害

根據英國政府調查,每年約有 70 萬人因為結核症、腹瀉、敗血症等各種具抗藥性的疾病而死亡,他們也預估 2050 年,死亡人數會飆升到 1,000 萬人。不過《衛報》指出,有些超級細菌並沒有被列入在清單中,進而讓實際死亡人數被低估,像美國,就有數萬人的死亡並沒有歸因到超級細菌上面。

沒落的抗生素黃金時代

1940 年代,在盤尼西林被發現之後,全世界邁入了抗生素的黃金時期,起碼有 20 種不同類別的抗生素被研發出來,並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但是細菌很快就展開反擊,以突變的方式來對付想殺死牠們的抗生素。
▲ 哈佛醫學院拍攝了一支影片,顯示細菌如何突變應付抗生素。
下載自路透 Kelly and Ryan Breaux sit holding a portrait of their deceased daughter Emma Breaux in their home in Breaux Bridge, Louisiana, on June 16, 2016. The husband and wife lost twins, Emma and Talon, to different superbugs that they contracted while in the neonatal unit at Lafayette General Hospital. U.S. Picture taken June 16, 2016. TO MATCH SPECIAL REPORT USA-UNCOUNTED/SURVEILLANCE REUTERS/Edmund Fountain - RTX2OIBE
▲ 美國的布魯夫婦(Breaux)拿著女兒的照片,他們的女兒在 2016 年 6 月因為超級細菌而去世。(Source:達志影像)

藥商研發新藥  細菌跟著突變

儘管藥商與科學家不斷在尋找新的抗生素來抗衡,但細菌不僅擅長適應各種環境,進化的速度也非常迅速。
「如果我們能從這樣的情況學到什麼的話,大概就是一有抗生素被發現,抗藥性很快就會跑出來。」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副院長蓓特爾博士(Dr. Jean Patel)表示:「我們用抗生素對抗任何事情,把抗生素的存在跟功能視為理所當然,當這些抗生素不再管用的時候,我們總覺得再去找新的就好,但是這種策略逐漸行不通。」
地球圖輯隊配圖
▲ 藥商有好一段時間沒研發出新藥,也讓細菌有足夠時間突變來抗衡那些舊抗生素。(Source:Flickr/Images Money CC BY 2.0)
的確,抗生素的開發正逐漸面臨瓶頸,比較容易發現抗生素的地方似乎都已經被翻遍,數十年來也不再出現新型的抗生素。《哈芬登郵報》便指出,若是想要找到新的抗生素,可能要到深海、偏遠的沙漠、甚至是人的鼻子這種想像不到的地方才找得到。

藥商不願開發新藥

一切在藥商停止開發新藥後更行惡化,科學進度的緩慢、法規上的限制、投資收益的遞減,都讓藥商越來越不想開發新藥。事實上,從新一類的抗生素發表到現在已經超過 30 年,現在的藥品界幾乎沒有什麼大動靜。
「我們在醫藥學上已經數十年沒有進展了。」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傳染病學教授卡爾斯(Otto Cars)提到:「在 5 到 10 年之間,當人們真的需要抗生素的時候,我們將會無力提供他們需要的東西。」
地球圖輯隊配圖
▲ 面對超級細菌的發展狀況,美國衛生保健專家賈瑞特(Laurie A. Garrett)說:「我們即將面臨當年我們的曾曾曾祖父母對抗細菌傳染一樣的處境。」(Source:Flickr/Paul Schultz CC BY 2.0)
除了醫藥發展碰到瓶頸,另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人們過於濫用抗生素。舉例來說,為了讓牲畜可以對抗疾病,長得更大更快,美國有 70% 的畜牧業者都會在動物飼料跟飲用水內放入抗生素。

疾病跟抗生素無關  病人照樣吃

過度依賴抗生素的情況在醫病關係中也很常看到。有些病人希望可以讓病趕快好起來,就會向醫生要求抗生素,甚至私自到藥局尋找「特效藥」。在有些地方,感染寄生蟲傳染病或是病毒疾病的病人也會尋求抗生素作為解藥——雖然這些疾病跟抗生素一點關係都沒有。
人們必須理解抗生素並不是無害的藥品,醫生跟病人必須共同討論抗生素到底是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副院長  蓓特爾博士
下載自路透 Airline tycoon Richard Branson (L) and former U.S. vice-president Al Gore hold a globe in central London February 9, 2007. Branson announced on Friday a $25 million prize to the first person to come up with a way of scrubbing greenhouse gases out of the atmosphere in the battle to beat global warming. REUTERS Kieran Doherty (BRITAIN) - RTR1M699
▲ 聯合國將開始注重抗生素依賴和超級細菌帶來的問題。(Source:達志影像)
因此,當聯合國願意重視這樣的問題,許多人便覺得能在事情完全惡化前就意識到這件事,並試著防患未然,未嘗不是件好事。
接下來各國會花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讓一切回到常軌。他們必須要投入大量的金錢、研究心力來開發新藥品,制訂相關法規,同時針對畜牧業者、醫生、病人的情況增加管控。

宣言沒有設立明確目標

不過,還是有人質疑宣言,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院長拉斯梅納博士(Ramanan Laxminarayan)認為,雖然這個宣言是個好的開始,卻也指出宣言內容沒有設立明確的目標,淡化了國家在整個情況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也有人覺得比起科學,接下來的難題反而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CGD)的成員格拉斯曼(Amanda Glassman)便指出:「這跟伊波拉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你不是在拯救眼前的生命,而是在拯救一些潛在的生命。這是一個沒有即刻報酬的潛在投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