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蘋果供應商 JDI 背後金主不挺,難不成也要如同夏普被賣掉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24 日 12:00 分類 Apple , 零組件 , 面板
下載自路透
Japan Display Inc's logo is pictured at its headquarters in Tokyo, Japan, August 9, 2016.   REUTERS/Kim Kyung-Hoon - RTSM06J
今後,iPhone 螢幕的主要供應商,日本 LCD 面板大廠 JDI(Japan Display Inc.)想要再跟背後的大股東──日本創新網路公司(INCJ)籌錢,可能都不會太順利了。


據外媒報導,近日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公開表態,稱如果 JDI 不能減少對蘋果的依賴,並證明自己依然保持有競爭力,那麼將失去 INCJ 的支持,而且 INCJ 將有可能考慮撤資。
世耕弘成表示,日本一直以來都不願放手讓大型日企破產或被國外公司購併,認為這會導致日本員工被裁員,並使重要技術流往海外,然而這樣的想法不但過時,而且相當危險。
他解釋,在各行各業都高度全球化的時代,日本不應繼續緊抓早已普及的技術不放,把重心轉移到領先他國的尖端科技上才是明智之舉,等到原本尖端的技術又逐漸普及時,就可以選擇放手。
世耕弘成認為,目前 JDI 的 LCD 面板技術已經逐漸普及,日本政府也沒有必要繼續緊抓不放。因此,擺在 JDI 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不計代價地研發新技術並留在日本,由日本方面掌權;二是坦誠面對其技術已經不再先進的事實,出售公司給國外有興趣的買家。
目前,日本政府尚未對 JDI 的命運做出最終決定。

其實,蘋果已經是 JDI 最重要的客戶

2012 年,在具有政府背景的 INCJ 2,000 億日圓的資助下,Sony、東芝和日立 3 家日企的 LCD 部門簽約合併,成立了現在的 JDI 公司。INCJ 做為其最大的股東,控股比率佔了 35.6%。
身為世界上最大的中小型 LCD 顯示面板製造商,JDI 在一開始並不依賴於蘋果。根據 JDI 之前公布的資料顯示,蘋果營收佔 JDI 整體營收的比重在 2012 年度時僅 20.9%,2013 年度升至 31.0%,2014 年度升至 41.8%,相當於每年以 10 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增長。到了 2015 財年(2015 年 4 月至 2016 年 3 月),蘋果對 JDI 的營收貢獻更是高達 5,313.72 億日圓之多,金額較 2014 年度暴增 65%。而這一營收水平也佔了 JDI 當年整體營收的 53.7% 之多,突破了 5 成大關。
此外,華為、小米和錘子等其他手機廠商也是 JDI 的重要客戶,其中華為公司的營收在 2015 財年達到了 1,185.31 億日圓之多,佔了當年 JDI 整體營收的 12%。
不過相比之下,無論從重要性和營收比來看,蘋果公司都是 JDI 最重要的客戶。

iPhone 不給力,JDI 業績持續下滑

但是,由於近年來 iPhone 銷售的不振、液晶面板市場需求的疲軟,日圓的貶值和來自其他技術的市場競爭等外部原因,再加上 JDI 自身對工廠、設備和 OLED 等未來技術的投資,造成該公司的業績持續下滑。
數據顯示,上個財度(2016 年 4-6 月)JDI 公司總營收較 2015 年同期大減 29.2% 至 1,743.42 億日圓,結算後的虧損達到 34.11 億日圓(2015 年同期為盈利 22.44 億日圓),而這已經是 JDI 連續第二季度的虧損。業內分析認為本年度 JDI 的總虧損額將可能高達 117.72 億日圓,與 2015 年度同期相比,JDI 的虧損為 4.61 億日圓。
雷鋒網配圖
JDI 於 2014 年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IPO),當時的 IPO 股價是 900 日圓(約 9 美元)。可是由於業績不佳,其股價長期以來一直在 900 日圓的五分之一左右徘徊,截至 9 月 21 日收盤,其股價只有 163 日圓,距離當初 IPO 時的價格相差甚遠。
正是由於不斷的虧損,JDI 不得不向背後金主 INCJ 尋求資金援助。據媒體報導,2016 年 8 月初 JDI 曾向 INCJ 請求資金援助,且 INCJ 表示將以債務保證或融資等方式對 JDI 提供相關援助,預估援助金額將達到數百億日圓。

轉型 OLED 困難,或難逃被收購命運

業內預計, JDI 獲得此項投資之後,將做為量產 OLED 面板的儲備資金,但這些錢似乎還不夠。8 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JDI 公司的 CEO Mitsuru Homma 表示,由於 OLED 面板的生產成本大約達到現有液晶面板的 2 倍,並且他認為沒有幾家客戶的產品能夠透過夠高的定價來吸收這一成本,因此未來可能要求智慧手機廠商承擔 OLED 顯示面板的部分投資。
除了資金問題,JDI 在技術上也一直沒有跟上業界的節奏。
身為傳統 LCD 面板的巨擘,JDI 在 OLED 技術上一直落後南韓的競爭對手。Mitsuru Homma 預計 JDI 要到 2018 年 9 月才能量產 OLED 面板,但根據業內的普遍估計,蘋果最早將於 2017 年就會開始廣泛採用 OLED ,這意味著 JDI 將很有可能失去蘋果這個重要客戶,未來的前景不容樂觀。
媒體報導,2016 年初 INCJ 曾試圖推動 JDI 與同樣處於虧損狀態的夏普合併,但後者最終卻被台灣鴻海集團收購。
面對籌資遇阻、業績下滑和轉型困難種種難題,JDI 會成為下一個夏普嗎?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依賴抗生素造就超級細菌,聯合國要解決現代醫學最大威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24 日 12:00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FLICKR Zach Bulick
聯合國 193 個會員國在 21 日簽署宣言,將全面對抗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此外,他們也希望大家能意識到持續使用抗生素,會對人體和動物產生威脅。



現代醫藥學的最大威脅

聯合國 193 個會員國在 21 日召開高級峰會,商討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認為這已經成為「現代醫藥學的最大威脅」。

希望大家重視抗生素議題

自從愛滋病、非傳染性疾病和伊波拉之後,這是聯合國第 4 次開會討論關於健康衛生的議題。他們也簽署宣言,希望可以藉由這個舉動,鼓勵社會多進行抗生素相關研究,也希望大家能意識到持續使用抗生素,會對人體和動物產生威脅。
下載自路透 Two plates which were coated with an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called Klebsiella with a mutation called NDM 1 and then exposed to various antibiotics are seen at the Health Protection Agency in north London March 9, 2011. The clear areas in the right half of the left-hand plate show that the Klebsiella with NDM 1 was sensitive to the antibiotic tigecycline (manufactured by Pfizer under the trade name Tygacil). For decades scientists have managed to develop new medicines to stay at least one step ahead of the ever-mutating enemy, bacteria. Now, though, we may be running out of roa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mmonly known as MRSA, alone is estimated to kill around 19,000 people every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 far more than HIV and AIDS -- and a similar number in Europe, and other drug-resistant superbugs are spreading. Picture taken March 9, 2011. To match Special Report ANTIBIOTICS/ REUTERS/Suzanne Plunkett (BRITAIN - Tags: HEALTH SCI TECH) - RTR2KMXA
▲ 圖為 2011 年研究人員在英國的健康保護局(Health Protection Agency),對超級細菌 NDM-1 腸道菌進行測試,右側的培養皿因為放有老虎黴素(Tigecycline),所以抑制了 NDM-1 的生長。老虎黴素跟克痢黴素(Colistin)是唯二能對抗 NDM-1 的抗生素。(Source:達志影像)

對抗過程與氣候變遷類似

這份宣言的推動過程會和對抗氣候變遷的過程類似,接下來各國會相互協助,一同面對超級細菌帶來的問題。兩年後,各會員國的大使也會向聯合國秘書長回報處理狀況。

每年有 70 萬人受害

根據英國政府調查,每年約有 70 萬人因為結核症、腹瀉、敗血症等各種具抗藥性的疾病而死亡,他們也預估 2050 年,死亡人數會飆升到 1,000 萬人。不過《衛報》指出,有些超級細菌並沒有被列入在清單中,進而讓實際死亡人數被低估,像美國,就有數萬人的死亡並沒有歸因到超級細菌上面。

沒落的抗生素黃金時代

1940 年代,在盤尼西林被發現之後,全世界邁入了抗生素的黃金時期,起碼有 20 種不同類別的抗生素被研發出來,並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但是細菌很快就展開反擊,以突變的方式來對付想殺死牠們的抗生素。
▲ 哈佛醫學院拍攝了一支影片,顯示細菌如何突變應付抗生素。
下載自路透 Kelly and Ryan Breaux sit holding a portrait of their deceased daughter Emma Breaux in their home in Breaux Bridge, Louisiana, on June 16, 2016. The husband and wife lost twins, Emma and Talon, to different superbugs that they contracted while in the neonatal unit at Lafayette General Hospital. U.S. Picture taken June 16, 2016. TO MATCH SPECIAL REPORT USA-UNCOUNTED/SURVEILLANCE REUTERS/Edmund Fountain - RTX2OIBE
▲ 美國的布魯夫婦(Breaux)拿著女兒的照片,他們的女兒在 2016 年 6 月因為超級細菌而去世。(Source:達志影像)

藥商研發新藥  細菌跟著突變

儘管藥商與科學家不斷在尋找新的抗生素來抗衡,但細菌不僅擅長適應各種環境,進化的速度也非常迅速。
「如果我們能從這樣的情況學到什麼的話,大概就是一有抗生素被發現,抗藥性很快就會跑出來。」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副院長蓓特爾博士(Dr. Jean Patel)表示:「我們用抗生素對抗任何事情,把抗生素的存在跟功能視為理所當然,當這些抗生素不再管用的時候,我們總覺得再去找新的就好,但是這種策略逐漸行不通。」
地球圖輯隊配圖
▲ 藥商有好一段時間沒研發出新藥,也讓細菌有足夠時間突變來抗衡那些舊抗生素。(Source:Flickr/Images Money CC BY 2.0)
的確,抗生素的開發正逐漸面臨瓶頸,比較容易發現抗生素的地方似乎都已經被翻遍,數十年來也不再出現新型的抗生素。《哈芬登郵報》便指出,若是想要找到新的抗生素,可能要到深海、偏遠的沙漠、甚至是人的鼻子這種想像不到的地方才找得到。

藥商不願開發新藥

一切在藥商停止開發新藥後更行惡化,科學進度的緩慢、法規上的限制、投資收益的遞減,都讓藥商越來越不想開發新藥。事實上,從新一類的抗生素發表到現在已經超過 30 年,現在的藥品界幾乎沒有什麼大動靜。
「我們在醫藥學上已經數十年沒有進展了。」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傳染病學教授卡爾斯(Otto Cars)提到:「在 5 到 10 年之間,當人們真的需要抗生素的時候,我們將會無力提供他們需要的東西。」
地球圖輯隊配圖
▲ 面對超級細菌的發展狀況,美國衛生保健專家賈瑞特(Laurie A. Garrett)說:「我們即將面臨當年我們的曾曾曾祖父母對抗細菌傳染一樣的處境。」(Source:Flickr/Paul Schultz CC BY 2.0)
除了醫藥發展碰到瓶頸,另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人們過於濫用抗生素。舉例來說,為了讓牲畜可以對抗疾病,長得更大更快,美國有 70% 的畜牧業者都會在動物飼料跟飲用水內放入抗生素。

疾病跟抗生素無關  病人照樣吃

過度依賴抗生素的情況在醫病關係中也很常看到。有些病人希望可以讓病趕快好起來,就會向醫生要求抗生素,甚至私自到藥局尋找「特效藥」。在有些地方,感染寄生蟲傳染病或是病毒疾病的病人也會尋求抗生素作為解藥——雖然這些疾病跟抗生素一點關係都沒有。
人們必須理解抗生素並不是無害的藥品,醫生跟病人必須共同討論抗生素到底是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副院長  蓓特爾博士
下載自路透 Airline tycoon Richard Branson (L) and former U.S. vice-president Al Gore hold a globe in central London February 9, 2007. Branson announced on Friday a $25 million prize to the first person to come up with a way of scrubbing greenhouse gases out of the atmosphere in the battle to beat global warming. REUTERS Kieran Doherty (BRITAIN) - RTR1M699
▲ 聯合國將開始注重抗生素依賴和超級細菌帶來的問題。(Source:達志影像)
因此,當聯合國願意重視這樣的問題,許多人便覺得能在事情完全惡化前就意識到這件事,並試著防患未然,未嘗不是件好事。
接下來各國會花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讓一切回到常軌。他們必須要投入大量的金錢、研究心力來開發新藥品,制訂相關法規,同時針對畜牧業者、醫生、病人的情況增加管控。

宣言沒有設立明確目標

不過,還是有人質疑宣言,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院長拉斯梅納博士(Ramanan Laxminarayan)認為,雖然這個宣言是個好的開始,卻也指出宣言內容沒有設立明確的目標,淡化了國家在整個情況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也有人覺得比起科學,接下來的難題反而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CGD)的成員格拉斯曼(Amanda Glassman)便指出:「這跟伊波拉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你不是在拯救眼前的生命,而是在拯救一些潛在的生命。這是一個沒有即刻報酬的潛在投資。」

石墨烯又一驚人用途!竟能成為幫助修復受損脊髓的關鍵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24 日 12:00 分類 材料、設備 , 醫療科技
graphene spine
石墨烯原先是一種假設性的結構,而後被科學家證實能夠從石磨獨立出來而聲名大噪,不僅因其是目前世上最薄卻也最堅硬的奈米材料,也是世界上電阻率最小的材料,讓許多人開始著手研發它所能應用的層面。而現在,科學家更發現石墨烯能成為治療脊髓受損的關鍵材料,可望在未來為其病患帶來更多種能治療其病痛的方式。


石墨烯顯然已成為各家大廠想搶食的大餅,能開發的潛力更是無窮,舉凡是電池太陽能板燈泡等都可見它的身影,而醫療方面當然也不落人後。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近期將石墨烯運用在治療脊髓受損的實驗上,更發現其結果相當驚人,居然能讓脊髓嚴重受損的小白鼠在兩個禮拜內又能夠有「近乎完美的運動控制能力」。
研究學者已知的是,石墨烯擁有能夠刺激神經生長的效用,而聚乙二醇(PEG)則常被用在治療動物的脊髓損傷,但其結果能成功的比例少之又少。研究學者將此兩者已知的能力結合,並利用化學的方式將 PEG 跟石墨烯結合,製作成一種成為 Texas-PEG 的有傳導性結構,更能幫助兩端受損的脊髓神經修復以及重新連結。
spine cord injury

▲ 研究學者運用石墨烯材料修復脊髓損傷。(Source:Engadget

更厲害的是,這個 Texas-PEG 材料並不只是在理論上能達到 PEG 和石墨烯雙方面的優點而已,研究學者將其實際應用在小白鼠的實驗上,發現小白鼠受損的脊髓竟能在 24 小時以內恢復部分功能,經過兩個禮拜後,其脊髓更像是已恢復全部功能,簡直於正常小鼠一樣能自在活動,讓科學家們感到相當驚訝。
雖然目前已有許多種治療脊髓受損的方式,像是移植、電子刺激等,但多了一種能快速且有效治療的方式也無仿。目前,研究學者也繼續追尋能將 Texas-PEG 實際運用在人體的可能性,期望未來能將其可用性廣泛推廣到醫療層面上。

LinkedIn 大動作更新!推出新網站 LinkedIn learning 並更新其電腦版網頁功能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24 日 12:22 分類 Microsoft , 科技趣聞
Flickr/Ben Scholzen
前些時日由微軟斥資 262 億收購的商業社交網站 LinkedIn 近來動作頻頻,近日於舊金山總部推出新的 e-教育網站 LinkedIn learning,一方面提供個人化的職業教育,一方面則提供企業內部員工在職訓練的管道,除此之外也提供教育機構體驗其課程。LinkedIn 此舉目標在於拓展其求職和招聘的兩大主要業務。


LinkedIn learning 網站的課程內容大多立基於 Lynda 這家線上課程中心所提供約 9,000 堂的課程。LinkedIn 在一年半前以 1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Lynda,其課程內容包含商業、科技,從程式領域到會計一應盡有。系統除了提供職員自行選取課程外,也提供公司的人資經理分析系統,一方面掌控其員工的進步程度,也用更廣的角度作為研究的參考點。LinkedIn education 目前服務對象為其 premium 的用戶,LinkedIn 提到,他們會盡快提供大型企業註冊以挑選課程給全體員工。
LinkedIn 作為現代人維持或更新其線上履歷的方式及求職的重要管道,會想要推出教育課程來增強其會員的專業技術,實屬合理。而此舉也顯示了 LinkedIn 想要將其版圖推廣至高等教育機構。幾年前,LinkedIn 便推出一特殊個人帳號,鼓勵年輕學子從國中時便開始更新自己的履歷,藉此讓其熟悉並在職涯之初便習慣 LinkedIn 的使用方式,甚或是職涯開始前。另外,提供一定的教育課程也能藉此打入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市場。
有趣的是,LinkedIn 上禮拜才在印度推出一個線上測驗,提供使用者測驗自己的各項專業能力,並藉此提供使用者職業選擇的建議。該線上測驗並沒有提供教育來彌補使用者的能力斷層,如此便可知 LinkedIn 會如何將這兩套系統搭配運用了。
LinkedIn 的執行長 Jeff Weine 認為學習是我們現代人的首要目標,這也可以解釋 LinkedIn 提到他們是世界經濟地圖的一份元素,而他們將教育也是唯一個商業機會,以「即時」的經驗來提供培訓以滿足對於學習越來越大的需求。

LinkedIn CEO Jeff Weiner 3

▲ LinkedIn 執行長 Jeff Weine(source: LinkedIn

智慧化的使用者經驗,更新網站介面的重要消息與自身的連結

除了 LinkedIn learning,LinkedIn 近日也宣布將會進行其他領域的更新,其網站將提供你一個更「聰明」的新聞來源,包含「你猜對了!」等的機器人顯示內容。
新的介面將會提供個人資料介面與其他推薦的新聞、資料兩者間更快速的轉換,資料內容可能包括工作機會或其他重要資料,並且會時常進行更新;而這些資料會連結至其他更多層面的內容,例如建議你該看到什麼訊息、有影響力的新聞或 LinkedIn 編輯團隊挑選的訊息。
LinkedIn 似乎是希望能向前跨一大步,並將自己定位在一個資料彙整中心,提供你職涯內外任何你需要、你想要讀的內容。你也可以用之前 Facebook 推出的「趨勢話題」功能來理解 LinkedIn 的更新。
LinkedIn 過往便有推出一整合性質的新聞內容給用戶,但它提供許多那些有影響力的人所提出的觀點,而不是為讀者提供新聞本身的核心內容。現在,LinkedIn將推動重要新聞提醒你,當你點擊它們,你會得到更為廣泛的信息以了解更多資訊。這可能包括更多的新聞故事,或其他使用者連接到你的 LinkedIn 資料或這則新聞、和那些具影響力的人的貼文。
最後,LinkedIn 也將改善聊天服務,當你與其他人在討論要設置一場會議,你可以立即的開始籌備並規劃之,或是開始設置其會議室。但 LinkedIn 此舉或許只是為了趕上這個世界的趨勢。一年前,LinkedIn 重新推出一個聊天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增加了平台 240% 的聊天活動。「現代人每天都在使用訊息軟體,這勢必可以讓 LinkedIn 進步」他們提到。

比爾‧蓋茲又投資一家新能源公司 Renmatix,還有哪些新能源公司值得我們關注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25 日 0:00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能源科技

下載自 shutterstock
據美通社消息,平價纖維素糖生產者 Renmatix 19 日宣布獲得 1,400 萬美元投資,此次投資由比爾‧蓋茲領投。


由蓋茲領投這輪投資的參與者還有全球能源巨頭道達爾(Total)。該公司繼 2015 年的初始投資之後又一次增投,並與 Renmatix 簽署了一份每年 100 萬噸纖維素糖產能的授權協議,由道達爾酌情決定相應設施建設事情,這項授權有望大幅提高 Renmatix 的營收。
Renmatix 是一家擁有能夠將生物質轉化為纖維素糖的 Plantrose 製程的技術授權商。纖維素糖是石油替代品的一種,透過以低廉的成本將木材廢料和農業廢棄物等纖維素生物質,轉化為富有成本效益的可用的 Plantro 醣類和其他生物基礎材料。該公司自主研發的 Plantrose 製程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消耗性原料,而且這種超臨界水解技術能夠以比其他製程快一個數量級的速度拆解非食品生物質的結構,擁有成本方面的巨大優勢。
蓋茲對新能源公司的關注由來已久,在 2015 年 11 月 30 日,巴黎氣候峰會揭幕當天,由比爾‧蓋茲發起,27 名來自全球的科技、網路、工業和投資界的商業領袖以及加州大學在巴黎共同成立了能源突破聯盟(The Breakthrough Energy Coalition)。這是一個全球性私人投資者聯盟,旨在為全人類提供價格合理、可靠、接近零碳排放的能源。
蓋茲在巴黎氣候峰會期間發表書面聲明:「哪怕我們沒有氣候變化的困擾,人人都能負擔得起的可靠能源也應當是首要目標。這能幫助成百上千萬人脫離貧困,消除國際緊張關係,提高國際安全度,讓更多的國家實現能源自給。」為了在不久的未來獲得可持續的零碳排放能源,蓋茲表示:「政府和私人應該在清潔能源的研究、建設和部署上加大投入。」
蓋茲還表示,能源是個兆美元的市場,而清潔能源有一天會成為數倍於這個兆美元的市場。然而,一般的私人投資者和能源公司卻不太願意進入這個市場,他們不敢於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去冒這樣的風險。對於他們來講,在具有潛力的概念和切實可行的產品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死亡之谷」。

比爾‧蓋茲的青睞的對象

比爾‧蓋茲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投資的新能源領域公司可不只 Renmatix 一家,還有其他 4 家新能源公司獲得蓋茲的青睞。

液態金屬電池──Ambri
Ambri 脫胎於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Donald Sadoway 的一個研究項目。這位材料化學教授和當時還是他研究生的 David Bradwell 設計了一種由銻、鎂和鹽電解質組成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是一種專門針對電網規模的儲能電池。
2012 年 5 月,Ambri 的 B 輪融資獲得了蓋茲等投資者的 1,500 萬美元投資。2014 年 4 月,Ambri 的 C 輪融資又獲得了蓋茲等投資者的 3,500 萬美元投資。至 C 輪融資之後,Ambri 融資總額達到了 5,000 萬美元
根據該公司官網介紹,一個 Ambri Core 電池組可儲存 200kwh 的電量,10 個 Ambri Core 組成的 Ambri System 可供能 2mwh,瞬時能量最高可達 1mw。Ambri 認為該電池的優點在於電量幾乎不會隨時間流失,25 至 30 年的壽命遠高於一般的鋰離子電池,且裝置簡易、製造成本低。
創新性鈉電池──Aquion Energy
2013 年 4 月,這家專門研製鈉電池的初創公司獲得了比爾‧蓋茲領投的 D 輪 3,500 萬美元融資。2014 年 1 月,該公司宣布,蓋茲又領頭和部分股東將 D 輪融資金額上調至 5,500 萬美元。
今年 6 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了全球 50 家「最智慧」公司,該公司位列第 20 位,排在百度、Facebook 等著名科技公司之前。
總部位於匹茲堡的 Aquion Energy 成立於 2008 年,所開發的電池既非酸性亦非鹼性,不易燃易爆,還沒有腐蝕性,適用於自行車、住宅用太陽能、離網和微電網、能源管理和電網規模服務等。該公司採用水性電解液和儲量豐富的鈉和錳開發的一種新型鈉離子電池,價格低廉,只需要 300 美元 / 千瓦時,不到鋰離子電池使用成本的三分之一。經測試,可持續 5,000 次以上的充放電循環,用電效率逾 85%。
核能技術──Terra Power
2006 年,比爾·蓋茲與合夥人聯合創辦了這家位於華盛頓州的核能技術公司 Terrapower,並擔任董事長一職。這家公司一直致力於行波反應爐(Traveling Wave Reactor,TWR)應用到核電站中。行波堆被視為世界上最新一代核電反應爐技術。2015 年 2 月 9 日,蓋茲還以 Terra Power 創始人兼董事長的身分與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會面。
Terra power 設計的行波反應爐可以在貧鈾條件下運行數十年,產生的廢料遠少於常規反應爐。這種反應爐無需人力維持安全,還可模擬地震海嘯條件。
2018 年到 2022 年間,Terra power 將建設一座名為 TWR-P 的 600Mwe 示範核電站;到 2020 年代後期再建一座更大的 1150Mwe 的商業電站。
碳捕捉技術──Carbon Engineering
2009 年,蓋茲等投資人向 Carbon Engineering 注資 350 萬美元做為該公司的啟動資金。
碳捕捉技術,指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壓縮後埋於不可開采的煤層及油氣田等地方,以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
據該公司官網介紹,Carbon Engineering 的機器用腐蝕性碳酸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進而除去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公司捕捉的二氧化碳可被出售,用於採油業或培養製造生物燃料的海藻。

Google 的投資指標

Google 似乎與蓋茲有著相同的投資邏輯,近年來大量投資新能源領域,以下僅摘出幾個最為著名的計畫。
太陽能發電站──Jasper Power Project
2013 年 6 月,Google 宣布投資北非的 Jasper Power Project 太陽能光伏發電站 1,200 萬美元,這是 Google 初次在非洲大陸做出能源投資。
Jasper Power Project 太陽能光伏發電站位於北非北角省,覆蓋 450 畝地,有超過 32 萬的太陽能板,可為 3 萬家庭供應能源。
風能發電──Panhandle 
2014 年 1 月,Google 宣布對一家風能發電廠 Panhandle 2 投資 7,500 萬美元。透過 Google 的綠色能源部落格了解,該公司已經投資的項目將產生 2 千兆瓦的電量。
Panhandle 2 位於德州北部的卡森縣,能夠產生 182 兆瓦的電量,由頂尖的風能開發商 Pattern Energy Group 開發。該工廠可以產生足夠的可再生能源能力,可供 5.6 萬戶美國家庭使用。
Google 公司於美國當地時間 5 月 30 日宣布,將向南非太陽能發電項目投資 1,200 萬美元。該公司近幾年來一直積極致力於推進利用可再生能源,此次是首次在非洲進行投資。
太陽能發電站──Red Hills
2015 年 1 月初,Google 公司披露將參與美國猶他州的 Red Hills 太陽能發電站項目融資,一旦建成,這將成為 Scatec 太陽能公司在北美地區建造的最大太陽能項目,總投資額達到 1.88 億美元,其中,Google 提供稅務股權,保誠資本集團提供債務融資,Scatec 太陽能提供贊助股權。
風電場項目──Balko Wind
2015 年 1 月 12 日,Google 集團宣布聯合美林銀行和通用電氣資本向 Balko Wind 風電場項目投資 7,600 萬美元。一旦建設完成,這座由 162 台通用電氣風機構建的風電場,有望為 11 萬戶家庭提供充足的可再生能源。
風電廠──Lake Turkana
2015 年 10 月,Google 發布最新消息稱,將投資肯亞 Lake Turkana 風電場項目,這將是非洲大陸最大的陸地風電場。
據介紹,Lake Turkana 風電場項目已經於今年 7 月破土動工,配有 365 台風力渦輪機,年發電量達到 1400 吉瓦時,相當於肯亞 15% 的耗電量,丹麥維斯塔斯也是該項目聯合開發商之一,負責提供和安裝所有風力渦輪機並提供 15 年的運維服務。目前,維斯塔斯擁有該項目 12.5% 的股份。而 Google 的投資則旨在項目投產後(預計 2017 年)購買這部分股份。
目前,Lake Turkana 風電場項目被視為肯尼亞迄今為止單筆投資最大的私營項目。據維斯塔斯介紹,該項目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具效率的風電場之一,其利用率(實際能量產出佔潛在能量產出的比重)能達到 60% 左右,而許多風電場的容量利用率都不足 35%。
業內人士表示,Google 宣布投資該項目對肯亞來說無疑是利好之舉。因為這一項目有望幫助肯亞每年減少 1.13 億美元上的燃料進口。當前,肯亞能源非常依賴水電和化石燃料。

其他人看好的公司還有

除了蓋茲和 Google,還有許多投資人和機構青睞太陽能發電項目。
Bright
2015 年 8 月份,太陽能面板安裝及分銷創業公司 Bright 獲得 4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用於發展太陽能軟體及財務團隊。
Bright 誕生於 Y Combinator 孵化項目,在 2014 年開始在墨西哥發展業務。在墨西哥,能源價格昂貴。根據墨西哥聯邦電力委員會的數據,炎熱的夏季用電費甚至會達到 4,000 墨西哥披索(約 250 美元),為此墨西哥政府為向貧窮人群提供能源補貼,不過這一政策無法覆蓋所有人。因此,做為雪佛龍前經理、Bright 創始人 Jonah Greenberger 看到了這一市場的潛力。
太陽能面板可以安裝在用戶家屋頂上,一解決方案不需要集中控制和分配。這意味著 Bright 可以獨立於由政府控制的解決方案。
Envolta 開發了太陽能面板,Bright 還幫助用戶免費安裝太陽能面板,隨後收取服務費。這類似於有線電視的模式。Bright 利用私人投資者的資金去承擔安裝成本。項目參與者分期償還相關費用,並透過太陽能發電產生的電力獲利。Bright 在墨西哥聘請了工人來安裝太陽能面板,進而節約了成本。
Nexamp
今年 8 月,日本三菱公司已達成協議將投資美國分布式發電公司 Nexamp,Nexamp 從事於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營運和維護以及資產管理,在美國東北部已製造了 50MW 的能源。至此,兩輪融資一共獲得了 650 萬美元。
在 2013 年 Nexamp 完成了據稱是新英格蘭最大的屋頂光伏系統,該光伏陣列建設於羅德島的一個辦公社區的屋頂上,容量 2.4MW。羅德島地方長官 LincolnChafee 在一個周三按下按鈕啟動了這個價值 700 萬美元、由 8,500 個太陽能板組成的光伏設施。
SolarCity
今年 6 月,特斯拉宣布以 27.8 億美元收購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SolarCity 是美國一家專門發展家用光伏發電項目的初創公司。
為了解決太陽能係統的前期成本並不低的問題,SolarCity 利用投資資金為居民住宅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住戶只需要支付每月使用費,而無需支付 2 萬多美元的太陽能係統安裝費。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Google 曾在 2011 年和 2015 年先後兩次向 SolarCity 投資 2.8 億美元和 3 億美元。
First Solar
在 2015 年 2 月份,太陽能光伏模塊製造商 First Solar 宣布獲得蘋果 8.48 億美元的投資,為了 First Solar 加州蒙特雷 Flats 太陽能項目提供支持。蘋果將從這個項目中獲得 130 兆瓦的交流電,而且擁有 25 年的電力購買協議。
據了解,First Solar 公司的 Flats 太陽能項目佔地 2,900 英畝。項目建設將於 2015 年中旬開始,預計在 2016 年末完成。這個項目除了輸出的 130 兆瓦的交流電給蘋果,還有剩下 150 兆瓦將會賣給 Pacific Gas & Energy。

中國的能源新創公司

在中國方面,也有許多新能源方面的創業公司:
開發地熱能源──地美特新能源科技
鄭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三全食品創始人陳澤民於今年創立,致力於地熱能源的開發。
在北京與雲南德宏州簽訂了 500 兆瓦地熱發電以及地熱發電產業鏈配套、地熱旅遊等 5 個項目的戰略框架合作協議。他旗下的地美特新能源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熱資源研究中心,共同在鄭州成立「地熱能科研聯合試驗示範基地」。鄭州地美特新能源與美國猶他大學能源與地學研究院(EGI)在鹽湖城簽約確立合作關係,這是中國地熱能源企業與國際高端研究機構的首次合作。
鄭州市天河路上三全集團院內目前正在鑽探地美特科學勘探一號井。兩個月時間,這口井已經鑽探了近 3,000 公尺,目標是 6,000 公尺。這口井鑽探,就是為勘探地熱資源潛力,取得地質參數,釐清鑽遇地層特性進行的開創性試驗,透過該井勘探和進行發電實驗,取得詳實的數據,不斷改進和提升中國地熱利用的現有技術水準。
電動汽車綜合服務──智電互動
智電互動集團於 2016 年 1 月正式成立。集團旗下「第一電動網」、「一度用車」、「充電樁」3 個子公司,分別為新能源汽車垂直媒體、分時租賃、充電服務平台 3 個業務。
於 2015 年 1 月獲得青島特銳德 3,000 萬元天使輪戰略投資,5 月 5 日獲得由國軒集團領投,中華創新基金會等機構跟投的 1.28 億元 A 輪投資,投後總估值 6.48 億元。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包與充電機──睿馳新能源動力
曙光股份 9 月 6 日晚上公告,公司決定投資 3,500 萬元與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和三星 SDI 株式會社在大連市共同投資設立睿馳新能源動力系統(大連)有限公司,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包與充電機。
睿馳新能源動力系統(大連)有限公司的註冊資本為 1 億元人民幣,經營範圍包括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包與充電機的開發、設計、生產、銷售,維修服務、技術諮詢等。東軟睿馳、曙光股份和三星 SDI 分別出資 5,000 萬元、3,500 萬元和 1,500 萬元,佔註冊資本比率分別為 50%、35% 和 15%。
新能源汽車租賃──熊貓新能源
2015 年 9 月熊貓新能源成立,是一家新能源汽車租賃公司,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新能源車輛及其綜合配套服務解決方案。
2015 年 12 月 18 日消息,成功收購薩博汽車的瑞典國家電動汽車公司宣布與中熊貓新能源簽署 780 億元合約( 約 120 億美元),雙方約定 Nevs 將向熊貓新能源公司提供 15 萬輛電動車。
新能源汽車電池──遠方新能源
哈爾濱遠方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有限責任公司正在研發具有良好低溫特性的方形軟包裝 5 Ah 磷酸釩鋰 / 石墨鋰離子電池,磷酸釩鋰正極材料具有聚陰離子單斜晶系結構,其低溫性能較好,在 -30℃ 下放電容量達到常溫容量的 81.6%;針刺安全性通過國家標準的測試;重量比能量達到 126Wh/kg。
而針對磷酸釩鋰電池採用的軟包裝,遠方新能源採用了磷酸釩鋰 / 石墨鋰離子電池相匹配的正負極漿料、極片成套製程技術,保證了軟包裝電池在使用過程中不脹氣。此外,遠方新能源還獲得了 5 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遠方新能源總裁鄭友表示,目前遠方新能源已經掌握電池的中試技術,建立了小規模生產線,產品已在冷庫倉儲搬運車上得到初步應用。
在中國也有許多涉及新能源領域的上市公司:
SPI
SPI(全稱陽光動力能源互聯網股份公司)前身於 2005 年成立於美國,2007 年在美國場外櫃檯交易系統上市,2011 年被中國光伏巨頭賽維 LDK 收購,賽維 LDK 董事長彭小峰隨即執掌 SPI 。
在光伏行業上下游,SPI 均有所布局。上游生產方面已經收購了一些光伏生產企業,幫其輸出過剩產能;下游則扶持企業、個人建立光伏電站,把「屋頂資源」充分利用。
今年 5 月,綠能寶母公司 SPI 發布其 2015 年度財報,財報顯示:2015 財年 SPI 營收 1.9 億美元(約 12.44 億人民幣)。但 2015 財年 SPI 淨虧損達 1.85 億美元(約 12.11 億人民幣),創歷年虧損新高。截至 2015 年 12 月底,累積虧損為 2.461 億美元(約 16.1 億人民幣)。
漢能集團
漢能集團正式發布 Solar 系列全太陽能動力概念車,在設計理念上,漢能 Solar 電動車在保證功能、以及安全的前提下,將薄膜電池的集成面積做到最大化。同時,由於太陽能電動車必然會受到天氣情況影響,用戶可以在 App 中選擇不同天氣條件下的太陽能充電模式,此外,車輛還有薄膜電池晶片超聲波清洗技術。電子地圖會為用戶提供最近充電點,App 也會根據用戶使用習慣,得出汽車在未來幾天到一周時間內車輛的使用情況,以及精確充電時間。
漢能方面表示,漢能 Solar 汽車由漢能自主研發,目前有 120+ 專利技術及自主知識產權。漢能表示,經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認證,漢能砷化鎵薄膜電池技術最高轉化率為 31.6%。
在未來的量產計畫上,漢能表示將採用自主生產、合作生產、委託生產等模式,具體定價未來將根據市場定位、用戶價值等方面具體確定。
大連鑫寶生物質能有限公司
大連鑫寶創辦自 2003 年,一直致力於為公眾提供生物質能源解決方案,自主研發專利技術,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
鑫寶利用含碳量豐富且廉價的玉米秸稈、稻殼、木屑、城市垃圾等原料,經過乾燥、造粒或粉碎、「高溫裂解」等一系列環節處理,最終獲得可廣泛使用的燃氣。鑫寶的技術使處理環節所產生的餘熱被回收利用以提高系統效率,在整個過程中,完全沒有廢氣或污染物排放。
鑫寶的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亞太、歐洲以及中東地區的很多國家。公司先後獲得了十餘項核心技術的中國國際專利,還獲得了國家頒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和權威機構的 ISO9001 證書、ISO14001 證書。2011 年 5 月,大連鑫寶公司在那斯達克成功上市。
迪森股份
今年 6 月 6 日迪森股份晚間公告,公司擬以 3.67 億元現金收購成都世紀新能源有限公司 51% 的股權。
世紀新能源自 2004 年成立以來,一直從事天然氣分布能源項目的託管、投資和營運業務,是中國最早進入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細分行業的公司之一,參與投資並營運管理了成都世紀城國際新會展中心能源中心、成都新世紀環球中心能源中心等大型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總裝機容量達 26.6MW。
國能生物發電集團
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 2005 年 7 月 7 日,由國家電網公司與龍基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註冊資本 20 億元。公司在歐洲先進的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的基礎上,利用秸稈生物質資源,投資建設生物質發電廠,生產開發生物質能燃料及燃燒廢料的綜合利用。
公司投資建設的第一個國家級生物質直燃發電示範項目──國能單縣生物質發電工程 1×3 萬千瓦機組於 2006 年 12 月 1 日正式投產,開創了中國生物質直燃發電的先河,開闢了惠農的新途徑。該項目年處理農林廢棄物近 30 萬噸;與同類型火電機組相比,年替代標煤 10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 15 萬噸,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約 6,000 至 8,000 萬元,惠及的農戶數量將近 5 萬戶;圍繞燃料的收購、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能夠直接為當地農村創造一千多個勞動力工作機會。該項目設計年發電能力 1.6 億千瓦時,實際每年發電量均超過 2 億千瓦時。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