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星期日

5G时代脚步渐近 业界有望破题技术难题


凤凰新闻 10-29 20:32
原标题:5G时代脚步渐近 业界有望破题技术难题
  中新网重庆10月29日电 (陈茂霖)29日,记者从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下文简称“学术年会”)获悉,一直影响手机体验和电信行业利润的无线接入带宽不够,以及设备能耗过大的两个问题正成为业界的主攻方向之一,并有望于近期在实践中破题。
  10月27日,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介绍2017年前三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年底前,我国将完成5G二阶段网络部分测试,明年开始进入第三期阶段测试。明年6月份5G国际标准第一个版本出台的时候,我国的产品基本上能够同步出台或者接近商用的产品出台,为5G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章秀银在参加学术年会期间表示,目前一直影响手机体验和电信行业利润的无线接入带宽不够,以及设备能耗过大的两个问题正成为业界的主攻方向之一,并有望于近期在实践中破题。
  “手机用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多的时候网速变慢,还有智能手机的电池不太够用。”主要研究领域为射频多器件协同融合设计、基站天线、滤波天线、大规模MIMO天线、数字射频系统和无线功率传输,并拥有27项中国发明专利和2项美国专利的章秀银说,“站在运营商的层面,现在移动运营商的电费与运营商的人力成本是差不多的,而这两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在5G时代破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章秀银告诉记者,随着移动通信向多频段、多制式和多系统方向发展,无线设备也朝着多功能集成、小型化和低功耗方向快速发展,这对射频器件与天线的功耗、体积与集成度提出来愈来愈高的要求,的是在电路工艺与材料未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情况下,单个器件的小型化与低功耗水平就遇到瓶颈。
  针对此问题,国际上开展了多器件协同融合设计的研究,而今天他要在学术年会上分享的则是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和可重构能力的模拟与数字协同的数字射频系统。
  “中国在5G领域的研发水平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章秀银说,“我的研究成果只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国内还有其他研发团队也这个行业的众多细分领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由于各学科的发展,电路与系统正朝着实用化、微型化、大规模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负责人说,“未来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将重点支持培育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微纳传感器与系统、信号处理及应用、多媒体系统与应用、神经网络、生物计算机、图论与系统优化等方向的研究。”

德媒:中国制造逆袭德国,IT产品最受追捧


凤凰资讯大陆 10-29 15:16
原标题:德媒:中国制造逆袭德国,IT产品最受追捧
现在被视为质量过硬代名词的“德国制造”,百年前还是低劣货的象征;如今,“中国制造”也正在甩开山寨货的帽子。本月,德国权威质量管理机构德国质量协会(DGQ)和德国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尽管依然存在负面形象,但“中国制造”在德国受欢迎度比其名声要好不少。这项调查显示,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仅有11%的德国的消费者拒绝中国产品。
目前,“中国制造”进入德国人的购物袋已成为常态。德国《质量管理杂志》网站10月10日公布了这项调查结果,其中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正加大步伐,将超越德国品牌和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德国质量协会的调查结果(来源:DGQ网站)
“中国制造”哪些领域做得比较好?受访者认为,最突出的是“数字化和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的电子产品特别受欢迎。有50%的受访者购买过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电脑或照相机,其中70%的人点赞。64%的人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已超越德国。
其次受欢迎的“中国制造”产品是电动车领域。
此外,德国的厨房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电器。有23%的受访者已购买中国生产的厨房用具,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愿意购买。
德新社的报道称,令人震惊的是,德国年轻一代对中国制造的认同感更高。在18至29岁的群体中,82%已是中国制造的消费者。
至于“德国制造”哪些领域比“中国制造”更出色,受访者主要选出三个方面:一是德企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成果更好;二是机械和设备制造仍是“德国制造”的招牌行业;三是基础设施方面。不过他们认为,在这些领域,中国正在缩小与德国的差距。
调查也显示,尽管大多数德国人正在购买中国制造,但只有4%的受访者对中国制造完全没有负面印象。受访者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主要有:品牌声誉欠缺(60%),质量有待提高(57%)和检测认可缺乏(50%)。
报告称,“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未来都具有更大发展潜力,尤其是中国。约3/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的质量20年后会更好,只有22%的人认为不会变。对于全球质量典范“德国制造”,51%的受访者认为20年后质量仍会不断优化,41%的人则认为会“原地不动”。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中国制造”的进步,“德国制造”也可在压力下迸发出更大潜能。
“‘中国制造2025’战略已明确指出,中国制造将不再是廉价的大规模制造的商品,而是代表着创新和优质”,德国质量协会执行董事克里斯托夫·皮恩克斯说,毫无疑问,到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将给德国带来挑战。他认为,中国制造在德国有广泛的客户群说明,该计划将取得成功。在中国制造的成长过程中,德国制造应更好与其合作,而不是相互对抗。
在这份调查报告发布之前,德国质量协会还委托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进行进行了一次名为“质量—德国制造”的调查,对象为1214家从规模和行业分布而言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这是迄今相关主题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
调查显示,超过42%的德国企业认为,中国将在质量竞赛中大幅赶超。大型企业对此感受尤为明显:在员工人数超过250人的受访企业中,超过56%的企业认为中国在今后20年内将在质量方面迎头赶上。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制造”的质量会下降。
而德国财经网则表示,20年前,“中国制造”还不是“德国制造”的竞争对手。如今,中国产品的质量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德国的最大竞争者,比如机械制造、高铁等,中国手机、电视机生产也领先世界。
位于中国之后的是波兰,超过1/3的德国企业(38%)认为,这个邻国在20年后会在产品质量上获得进步。印度和土耳其分列第三(35%)和第四(32%)。德国质量协会主席尤尔根·瓦尔维格认为,“这些经济体正快速摆脱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希望在质量领域有所作为。中国、波兰和印度等国家正在紧追德国”
德国企业对“德国制造”总体感觉良好。28%的受访企业预计,德国企业今后20年内在质量上还会更上一层楼。超过43%的企业相信,德国将保持现有质量水平。质量因素仅在出口业务方面就为德国企业创造数千亿欧元的盈利。”
令人意外的是,德国企业没有把西方企业作为重要竞争对手。受访企业认为,西方同行在今后20年内生产质量最多原地踏步,甚至会不断退步。调查结果显示, 质量下降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24%)、法国(20%)、美国(15%)、俄罗斯(7%)、和土耳其(7%)。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的中国机械手(资料图,来源网络)
仿佛是为了给德国德国质量协会增加注脚,观察者网注意到,10月18日,德国风电巨头企业森维安公司(Senvion)与中国企业签署了采购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的框架供货合同,这是德国首次采购中国该型产品,也是中国首次批量打入欧盟市场,中国风电装备在全球高端风电市场的新突破。拿下这个订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德国国内本身就有两家世界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西门子和艾维康。
根据双方签订的框架协议,未来三年将向后者出口至少100台3.7MW-144机型风力发电机,两家公司将深度合作,中车株洲电机将提供森微安公司总需求50%的产品。
之所以德国巨头企业选择“中国制造”,原因就是高品质。森维安这次购买的风电发动机对噪音要求极高,而中车株洲电机的产品不仅是国内噪音控制技术最高的,也超过了全球行业标准。——能够让德国巨头企业放弃本国产品采购“中国制造”,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至少在该领域中国制造不逊色于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德国媒体早就注意到“中国制造”的廉价形象已经成为历史,而正朝着品牌创新、品质保障迈进。
去年7月,德国《商报》在一篇社评中,提到了苹果在中国市场舒服日子的结束,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容。
评论指出“苹果公司的iPhone属于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在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iPhone系列曾被看作是黄金标准。然而在苹果不得不对付销售业绩下降时,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迎头赶上。这是一个长远发展的前奏: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廉价形象已是过去时了”,文章在开头这样写道。
文章表示,没有品牌,价格便宜,这曾经是中国商品的特点。这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品牌的创新、设计和打造成为了很多中国企业的首要目标。其中打前阵的是电子产品和电子商务企业。"
作者以华为为例,在5年的时间里,该公司成长为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世界第三大手机制造商,而且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售业绩走弱的情况下,仍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了销售业绩同比25%的增长。
“这种崛起有三个原因:第一,质量。中国生产商如今有能力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了,国际品牌在这方面的优势缩水。在提供相同品质的产品方面,中国生产商做得越来越好,而这是吸引顾客的基本前提。……第二,钱。在过去几年,这些公司在中国国内赚足了钱,来实现它们耗资巨大的广告攻势。……第三,中国国内市场的疲软。自从中国告别飞速增长以来,企业们开始扭转方向。尽管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仍是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但这些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必须更多着眼全球市场、保证长期增长。很多都是以新兴国家为切入点,而华为告诉人们,中国企业也可以在欧洲这样的成熟市场上立足。”
作者在最后写道,这些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中国制造’逐渐从廉价商标变为品质保障。电子产品和电子商务公司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消费品生产商可能紧随其后。欧洲企业必须要适应这一点。目前欧洲产品在中国还享有盛名,然而很快,如果想要跑赢中国的后起之秀,这些欧洲企业除了品牌响、质量好之外,还必须拿出更多的东西--既在中国,也在欧洲本土市场。”
观察者网查询到,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海外市场。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实际投资来源地、第二大投资目的国。中德贸易额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约三成,是中国与英、法、意三国贸易的总和。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目前已明确了开展先进制造合作的12个重点领域。首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在沈阳落地,青岛、芜湖、揭阳、太仓等地的中德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双方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合作方兴未艾。
2016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

乐视昙花一现,互联网电视颠覆行业的可能性还有多大?


凤凰科技 10-29 20:36
原标题:乐视昙花一现,互联网电视颠覆行业的可能性还有多大?
近日上任仅5个月的乐视网CEO梁军已经确认离职,据相关媒体联系本人,得到的回答是“修养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刚刚职位变动的乐视致新CEO张志伟浮出水面,被认为最有可能接替梁军。
一个是帮助乐视打下互联网电视江山的关键性人物,一个则在孙宏斌进入乐视之后重回核心,一场新朋旧友间的“此消彼长”不免令外界浮想联翩。尤其是在经历抛弃传闻之后,梁军的退出给陷于生死谜团的乐视电视,增添了更多的不利因素。
其实乐视电视业务能否全面恢复倒是其次,更关键的是整个互联网电视行业,非但没有因为老大的变动而引起市场上剧烈的连锁反应,反而多了很多沉寂萧条的迹象。这种状态究竟预示着什么,是市场的不成熟还是互联网电视昙花一现的必然结果?
乐视电视丢掉的份额究竟去哪了
乐视电视曾经有可能成为支撑贾跃亭“生态”建设的核心主体,但随着乐视危机、换新,乐视致新已然到了生死关头。据中怡康数据显示,乐视电视今年1月至7月销量占比同比下降超过50%,“618”电商大促期间,销售额同比去年下滑57%。
与之相应的,今年上半年乐视致新营收46.53亿元,同比下滑37.64%,净利润亏损2.82亿元。此外,截至今年6月底,乐视致新总资产137.84亿元,负债100.53亿元,净资产仅37.31亿元,在未来一年内需要偿还的流动负债达70.76亿元。不得不说,乐视想要在三个月内恢复气力、重新起航,难度有些大。
再看小米,有数据显示,小米电视第一季度销售量同比增长6%,4月份同比猛增67%,今年6·18小米电视的表现同样不错,据说销量暴增了500%之多。9月份小米电视增长的势头更是到达顶峰,4A系列线上销量夺得了前三名。
此消彼长,乐视和小米的销量变化确实符合市场的预期,但是乐视式微,小米却没能成为其后继者,重新扛起互联网电视的大旗,甚至从宏观层面来看,小米也没有相应地获得乐视丢失的市场份额。
以上是来自奥维云网的数据调查,图片显示了2017上半年全球主要电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其中乐视占比1.4%,而小米为1.0%。按理来说,乐视2017年上半年市场份额下跌1.3%,如果小米基本获得乐视丢失的市场份额,那小米的全球占有率将会达到1.9%,从而超过乐视,成为名符其实的互联网电视第一。
但现实是小米电视销量虽然猛增,可市场份额仅仅是提升了0.4%,即使考虑到暴风TV共同竞争乐视留下的市场真空,依照后者的体量,小米也不至于仅仅抢得了如此小的分量。
如此看来,乐视丢失的份额究竟去哪儿了?从上图可以看到,长虹、创维等国内传统厂商市场份额普遍下滑,而TCL的强势增长主要又是因为海外市场进展良好,如此就剩下一个解释,那就是重归市场的夏普。
以今年十月一各大品牌的市场表现为例,国内传统品牌的份额虽保持绝对优势,但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7%。而夏普电视线下销量占比13.2%,仅次于海信创维位于第三,线上占比12.7%,仅次于海信位于第二,其中60吋产品销售额位居所有产品中的第一位。
乐视骤然下滑所造成的市场空缺,没有让其最大竞争对手小米抢去,反而是成全了一个老牌电视厂商,这或许意味着行业竞争的核心还是以质取胜,以前被互联网电视抢去的主动权正在回归。
互联网电视阵营中能挑大梁的已经寥寥无几
乐视没有遭此挫败之前,曾经和海信有过数据之争,虽然最后奥维云网出来打了个圆场,导致这场争夺第一的纷争没有继续下去,但这件事足以说明当时的乐视,短短时间内居然能和传统电视巨头抗衡,可见互联网电视一度颠覆行业格局的说法,并非完全是靠营销造势。
可是如今随着梁军的离职,乐视电视业务的重生恐怕是难上加难。因而要想在不利环境中对抗海信、创维等传统巨头,就只剩下小米、暴风和微鲸了,而这三者能否重新搅动沉寂许久的互联网电视市场呢?又或者换一种说法,谁会接替乐视成为下一个行业标杆?
首先来看逆势生长的小米。据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国内传统彩电品牌市场零售份额69.1%,较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互联网彩电品牌市场零售份额12.0%,较去年同期下降4.0个百分点。在这种普遍萧条的市场环境,小米是国内少数销量增长的厂商之一。
根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17年1-7月小米电视线上销量同比大涨91.2%,涨势迅猛。而在9月份这个促销节期间,京东、天猫、苏宁等几大主流平台上小米电视销量都排名第一。当然不可否认,乐视电视的困境是小米能实现快速增长的一大因素,但更主要的应该归功于低价策略的市场效应。
不过这点也正是小米电视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疑虑,就像当初小米手机横空出世,以性价比和网络营销的打法逆袭了一众硬实力厂商,但是飞得越高跌落的就越惨。小米电视在行业内何尝不是这样的角色?以互联网电视为名,试图对抗战线稳固的老牌巨头,虽然目前获得了超出预期的业绩,但没人能保证小米电视不会重蹈手机的覆辙。
而暴风和微鲸的实力相对更差了一些,微鲸除了在去年双十一上崭露头角,之后的这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太大的动静,各大促销节、重大营销活动都没有微鲸上榜的身影。而暴风TV更是接连遭受外界质疑,严重亏损、剥离上市主体、艰难融资,而且与乐视极为相像的战略布局,使得暴风一直背负“下一个乐视”的舆论压力。
据相关报道,2016年暴风TV的出货量超过100万台,微鲸电视出货量有80万台,而从知情人士处最新获得的数据显示,暴风TV截止目前的出货量是50万台,微鲸电视出货量只有40万台。
由此看来,乐视倒在互联网电视最为艰难的一年,对整个行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后继无人,就很有可能使互联网电视被传统电视厂商打压、难有翻身之地。
互联网入侵行业,传统厂商却成最大受益者
互联网电视阵营中能与传统电视厂商抗衡的竞争对手,短时间内基本为零,这对前几年被抢尽风头的老牌电视巨头来讲,无疑是一个再次蓄力、重新崛起的好时机。尤其是今年电视行业的严峻态势,间接证明了依靠多年积攒的硬实力,它们足够应对市场风险打一场漂亮的防御战。
再者互联网电视的式微,并不是单纯因为乐视的挫败而产生,这点从小米或暴风未能接替乐视的位置就可以看出。毕竟如果市场对互联网电视的需求依然旺盛,那么在面板价格回落之后,小米本应该可以顺势吞食乐视丢失的大部分份额,而不是现在这样依然打着“千元”旗号促进销量。
换句话说,消费者对内容+硬件的新鲜感已经有些衰退,反而OLED、8K、曲面屏等参数再次成为刺激需求的关键点,这或许印证着电视行业的竞争焦点重回核心质量。
总而言之,在与互联网电视的进一步博弈中,传统电视品牌似乎开始占据上风。甚至纵观整个电视行业的变化,互联网电视昙花一现的繁荣,其实正是打破前些年行业退后状态的一次契机,而现在传统品牌开始逐渐享受这种市场重换生机的福利,或许它们才是行业升级的最大受益者。
据2014年初公布的《中国平板电视消费者需求分析及市场预测》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2013年中国彩电产量整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013年1-10月份产量1.1亿台,与2012年相比基本持平,未来几年或将呈现下滑迹象。
此后不久,这种预测果然应验。奥维数据的报告显示,2014年预计全年电视销量下降为4500万台,同比下滑5.6%,为30年来首次负增长。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乐视凭借内容附加硬件的首创重新唤醒了这个已经接近饱和的市场。
据悉,2015年中国彩电零售市场表现逆势上扬,市场零售量规模为4674万台,同比增长4.8%,零售额规模1572亿元,同比增长7.5%。从负增长到逆势增长,不可否认,乐视代表的互联网电视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比较可惜的是乐视电视还没来得及建立起护城河,就被贾跃亭的“梦想”拖进了商业漩涡。
反而是传统厂商另行开辟了各自的子品牌,比如创维酷开、康佳KKTV、海信VIDAA、TCL雷鸟等等,都是两方出击、争抢互联网电视的市场价值,而且现在的时机对它们来讲确实是大有裨益。
价格战绝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它在短时间内会效果显著,但根本上难以撼动传统厂商的地位,可能只有等到智能家居真正落地,市场格局才会有所变化。
歪道道,科技媒体人,互联网分析师。微信公众号:歪思妙想(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科学家建议建太空磁盾牌 防止太阳耀斑造成的重大破坏


凤凰新闻 10-29 12:07
太阳耀斑
凤凰科技讯 据CNBC北京时间10月29日报道,能想象没有SnapChat、谷歌地图、自拍和微信的世界吗?这样的世界简直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但是,如果现在不开始考虑如何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的淫威,这种灾难可能在本世纪降临地球。
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研究人员阿维·洛布(Avi Loeb)和曼纳斯维·林加姆(Manasvi Lingam)作出了上述预测。研究表明,我们严重低估了太阳对地球潜在的危害。
洛布和林加姆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在太空中建设一个105吨的盾牌。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盾牌要怎么建?人类真的需要这个盾牌吗?
太阳超级风暴的巨大破坏作用
危害人类的将是太阳超级风暴。太阳赋予地球上万物以生命,但它难以预测的威力,有时也会引发大灾难。大规模太阳耀斑的威力,足以破坏卫星、通信系统,以及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数字技术产品——其中包括智能手机、电视机和广播。
鉴于人类对卫星技术的依赖——其中包括导航、通信和娱乐——卫星遭到破坏的影响是巨大的。太阳超级风暴会干扰卫星和地面设备间的无线电信号传输,从而瘫痪卫星导航系统,尤其是飞机和船舶,会受到相当大影响。部分卫星会被摧毁,所有卫星系统会因太阳超级风暴而严重老化,要求重新发射新卫星取代现有卫星,SpaceX和其他太空技术公司可以大赚一笔了。
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数据是,未来150年由太阳超级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相当于目前美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建设太空盾牌将是为人类为避免经济大灾难而上的一道保险。资料显示,2016年美国GDP约为18.6万亿美元。
太阳超级风暴将使飞机乘客受到大剂量辐射
太阳风暴
剧烈的太阳风暴会引发电流迅猛增长,造成电网瘫痪。最糟糕的情况是,地磁力会影响栅极变压器数周,甚至数月不能正常工作。发达国家电网冗余度较高,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网冗余度不够高。
另外一个问题是增加的辐射,在太阳超级风暴期间,乘坐飞机的乘客可能受到大剂量辐射。
研究人员利用地质记录和大小与太阳相当的恒星活动的数据,推测下一次剧烈太阳耀斑将发生在未来100年。他们通过计算发现,超级危险的“灭绝级别”的超级耀斑每2千万年才会发生一次,但发生造成科技大灾难级别的耀斑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太阳超级风暴
卡林顿事件
有关太阳风暴危害的第一个证据就是所谓的卡林顿事件,也是有史以来有记录最著名的造成危害的太空气候事件。它发生在1859年9月,剧烈的太阳耀斑引发了过去500年来最大规模的太阳风暴,欧洲和北美的电报线路遭到破坏,电报大楼出现火灾。
发生在1989年的另一次太阳风暴,造成加拿大断电,600万人断电时间长达9个小时。一些研究人员估计,未来4年太阳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约2.6万亿美元。
考虑到人类对科技和通信的依赖程度,极端太空气候造成的危害将远远大于以往。人类有应对措施吗?
现有的防护措施
我们现在的防护措施就是地球的天然磁气圈。日冕物质抛射会引发地磁电离,而直奔地球。这种现象一直都在发生,只是大多数时间不会到达地球。地球的大气层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一个好消息是,极端太空气候事件到达地球需要数天时间,因此,即使太阳抛射的数十亿吨微粒向地球奔来,我们会有一定的预警时间。
磁盾牌安装位置示意图
建立磁盾牌
地球大气层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只是保护作用不够强大。洛布和林加姆建议,建设一个105吨重的磁盾牌,使带电粒子发生偏转,不会到达地球。他们表示,这一项目将耗资约1000亿美元——与国际空间站相当——但比全球GDP低3、4个数量级。
洛布和林加姆建议在拉格朗日点L1——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地球约100万英里(160万公里)——安装一个磁盾牌。他们还指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经证明,超级耀斑在M和K-矮星(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上更为常见,因此那里的高级文明可能已经建起了磁盾牌。因此,人类为什么不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寻找这一“高科技特征”。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洛布和林加姆还认为,超级太阳耀斑造成的危害在未来数十年尤其严重,原因并非是太阳会特别活跃,而与地球文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
重大太阳超级耀斑可能是百年一遇的事件,但它提醒我们,即使相隔1.5亿公里之远,地球仍然会受到太阳的影响。(编译/霜叶)
新鲜有料的产业新闻、深入浅出的企业市场分析,轻松有趣的科技人物吐槽。
凤凰科技(ID: ifeng_tech),让科技更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