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星期六

散户投资者的误区


犹记得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喂喂喂,你该不会是这样骗字数吧?=。=)

哎呀呀,被你发现了~。~,只是想用个比较特别和搞笑的开场白而已嘛,不喜欢也不用紧,因为马上就入回正题,问你怕未XD

说笑完毕,回到正题,犹记得在很久以前,我刚刚出道与投资界,其实是一个2300元作本钱的散户,我背后并没有富有的父母支撑,也没找到富有的另一半,自己也没钱上大学读那么多书,看起来我是不可能有出路的,只有靠着投资或者做生意,完全没有退路,我一定要在股票里赚大钱,所以我带着这样的信念出发,终于在股市。。
把所有钱亏掉,并且欠下一屁股债务,人生看似毫无希望=。=,你该不会是以为带着这样的心态就必定能够成功吧=。=?励志故事看太多了,人生偏偏是跟想象相差很远的~。~。。

只不过,后来我慢慢的弄明白本身失败的地方,就是因为我有散户的心态,我以为我用功做多点功课,就能够在股市谋利,我以为只要买散一点,那么组合就能够分散风险,而且每一只喜欢的股票都拥有,很有成就感,但是问题是我居然愚笨到以为自己是基金经理,不是散户,试想想,散户钱已经少了,还要分散到十多家,成就感有了,功课做了以为懂了,数据看起来美美,但是只局限于数据,我根本没弄明白公司就从数据出发,其实说10多家公司都没完全弄懂,每家懂一些,而且同时还要跟进那么多,而万一股市暴跌,也不懂要加码那一只。就这样一点一滴的亏了很多钱。。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我往错误的方向走。。

所以今天虽然我的资本已经是当初的几百倍了,投资经验也是当初的几百倍,只是马股900多家好公司,我研究的股也就只有20只左右而已。而且真正买的也是10来只(除了最近搞了投资公司做了真正的操盘手才变多啦),不过其实目前还是一样,3-4只已经占用了超过我80%的股本,其他都是稳定组合,就是这样,功课做少少,但是每一家我看重的都很有信心和清楚公司的动向,所以就是这样的过程中,我发觉到了一个秘密,投资不在于研究很多家公司,反而准准的研究2-3家,再合理分散风险即可,往往真正赚钱的,也是靠着1-2只而已。你买的太散,一只暴涨对于整个组合来说也没肉吃,而且你买太多,对企业认识自然不足,因为花时间在太多领域,反而把组合的平均回酬往下拉,而且基于我们人类记忆力也有个limit,自然不可能每一只股票的特性都记得,不是吗?

所以不瞒你说,那么多个投资人物来说(我还是小人物而已啦XD),认识的股票我自认是最少的,手指+脚趾可能都算得完了~。~,只不过我敢大大声说,每一只我都很清楚他的发展和趋向,业绩也都在我掌握之间,夸张说一句,比管理层还清楚(这个肯定是假的,夸张演绎而已~。~)

所以各位投资的朋友们,你弄懂你自己投资的公司了吗:)?如果没有,记得多多做功课,不是不断的研究数据,而是先从本身的组合出发,真正弄明白公司的业务还有前景,弄清楚自己的投资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你的投资利润提高哦,对了。。根据专家的报告,百万以下的组合,5只以下最为妥当,不知道你的组合又有多少只股票呢:)?

广告一下,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尽快联系洽询:)
低薪族投资手册 十年人生百万路》是一本很适合新手学习投资理财的书籍,书本的内容环绕在整个大马的投资类型,包括房地产,基金,股票和产托等等。当然也包含了心理素质和投资所需的基本功夫,内容非常适合初学者,简单和风趣的语句,让读者可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投资理财,而且书本还记录了笔者如何一步一脚印,在十年内从一个低薪族,摇身变成一个资产超过百万的半退休人士,而且书本也一步一脚印的协助读者,改善本身的财务状况和累积财富,从而为自己的投资布局,达到提升生活素质的效果。。数十元换终身受用的知识,绝对物超所值。。点击这里查看最新PROMOTION
有兴趣订购的朋友可以进去查看促销,然后选择配套,并发送完整姓名,电话和地址到windscopo@gmail.com订购就可以了:)

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

未来人类智商拼不过AI?植入芯片能帮你强化大脑


凤凰科技 11-09 13:25
原标题:未来人类智商拼不过AI?植入芯片能帮你强化大脑
编者按:本文来自网易科技,编译:过客,36氪经授权发布。
权威人士一直担忧未来机器人会超越人类,取代我们的工作,还有可能带来更多后果,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场景一样。从事大脑科学研究25年的Christof Koch教授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想要不落后于机器,我们应当借助大脑植入设备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
Koch是艾伦大脑科学研究所的负责人,该研究所的年度科研预算超过1亿美元。Koch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想要不被人工智能超越,我们就需要一个高科技的大脑”的文章,小标题则是“避免AI崛起带来的反乌托邦式未来,强化人类大脑的科技必不可少。”
Koch探索了非侵入式的植入方法,比如说经颅磁刺激,但是他认为这还不够。他声称:“想要最终提升我们的脑力,需要直接听取或者控制单个神经元。而且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得直接接触大脑组织,现在至少需要进行手术来穿过头骨。”
Koch提出,大脑植入物已经能够帮助瘫痪病人操控计算机和机器人,而且科学家们也在探索是否能够将其作为一种治疗抑郁症及其它精神障碍的方式。他声称,未来的大脑植入物能够迅速帮助我们下载大量的知识,这样我们甚至不需要尝试就能够学习新的技能,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学习驾驶直升机一样。
Koch称:“另外一个令人激动的科研领域就是借助直接的神经元间连接,将两个大脑或者更多的大脑融合到一个意识大脑中。就像《星际迷航》中的博格一样。”Koch呼吁设计出安全、廉价、可靠而且耐用的设备和程序来操控头骨保护下的大脑工作过程。
提到大脑植入物就不得不提到该领域的两位先驱者Jose Delgado和Robert Heath,他们分别在一只公牛和一位同性恋男性身上进行了试验。对于Koch的提议他们肯定会非常喜欢。但是Koch忽视了他的想法带来的明显问题。坏人入侵我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事实已经非常令人恐惧,那么他们是否能够入侵我们的大脑呢?大脑植入物会让统治者获得终极的大脑信息读取和思想控制能力。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距离Koch想象的大脑强化技术还遥遥无期。科学家们一直在对治疗神经性疾病相关的神经技术进行试验,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收获甚微。将神经组织和数字技术可靠的整合到一起需要打破神经编码,而神经编码相当于大脑内负责认知、记忆、情感和决定工作的大脑软件。但是Koch的提议让人怀疑是否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解开神经编码。
神经系统科学对于神经编码的研究有着太多的候选对象,比如说群体编码、速度编码、时间编码、祖母细胞编码和混沌编码等等。Koch曾经声称,几乎可以确定神经编码不会像遗传编码那样简单和普遍。
神经编码似乎在不同的物种中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物种也存在不同的感知模式。Koch解释称:“与听力相关的编码不同于嗅觉编码。部分原因是构成词语的音素变化较快,而气味变化较慢。或许并没有普遍概念来管理神经信息处理过程,而且大脑具有惊人的适应性,能够提取每一个信息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形成新的编码。因此对大脑处理信息了解太少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难以了解当时的编码方法。”
Koch的神经编码研究一直都让人质疑。因为从他开始研究以来只有诸多的神经研究的宣传出现,但神经编码研究并没有真正的突破性进展。Koch现在已经重点关注一种名为综合信息理论的智力模型。这个模型表明,即使是单一的质子或许也是有意识的,这意味着意识遍布整个宇宙。但他的这一理论似乎已经透漏出一种绝望的信号。
因此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把人类打造成超级智慧的半机械人。Koch似乎在为他的大脑研究项目寻找一个伟大的理由。Koch也在真正担忧人类的未来。去年他就在一次采访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不平等、政局不稳、核恐怖主义和战争的担忧。他担心未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会加剧这些问题。
比如说,人工智能研究的进步可能导致人类运输工失业。Koch称:“大量的卡车和出租车都将实现自动驾驶,因为这项技术更安全、更廉价而且更迅速。那么因此失业的这350万驾驶员将何去何从?我们要把他们打造成Java程序员吗?这值得怀疑,如果我们不照顾他们,他们就有可能挨饿,而且我们也将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
人工智能也可能从其它方面造成严重的破坏。比如说,一个股票筛选程序或许会刺激人们进行战争来提升国防股的表现。Koch解释称:“它并不是要占领世界,只是想要让自己的投资回报最大化,而意外一直都是存在的。此外,机器或许最终将比人类聪明,那才是我们要担心的事情。”

CPI涨幅连续9个月低于2% 专家:完成全年目标无忧


腾讯新闻 11-09 00:00
中新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 李金磊)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1.9%,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CPI涨幅连续9个月低于2%。分析认为,四季度物价不会出现明显抬升,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目标没有问题。
CPI同比涨幅走势图。来自国家统计局
10月份CPI涨幅有所扩大
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1.9%,虽然涨幅有所扩大,但记者注意到,CPI涨幅自今年2月份起已连续9个月低于2%。
“10月份CPI涨幅略微超出此前市场预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在季节性因素和假日因素影响下,食品烟酒价格出现上行,导致物价涨幅有所扩大。
具体数据显示,10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0.3%,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而在9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4%。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表示,据测算,在10月份1.9%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0.4个百分点,比上月增加0.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5个百分点。
市民在超市里购物。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预计完成全年物价目标没问题
数据显示,1-10月平均,全国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5%,处在年初制定的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之内。
曹和平认为,当前物价基本稳定,处于温和上涨的态势,四季度物价可能略有上行,但预计全年物价涨幅仍会在2%以内,可以说完成全年物价目标已经没有问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由于四季度翘尾因素维持在较低水平,据此判断四季度物价不会出现明显抬升,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将保持在1.5%左右的水平,通胀压力温和。
对于物价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9月份曾预计,总体来看农产品供应是比较充足的,食品的涨幅不会发生大的跃升。服务类价格应该也不会出现非常大的上涨。所以总体来看,全年完成控制物价通胀的目标是没有问题的。(完)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2017年11月3日星期五

华为手机的光荣与梦想

华为手机的光荣与梦想

周掌柜:为什么号称技术驱动的华为似乎没有黑科技?什么底气让华为旗舰的价格对标苹果?华为手机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华为手机的领导们喜欢晚上开会,据说是为了把人凑全。2016年9月15日,晚8点,深圳大梅沙喜来登宾馆,3楼会议室。余承东似乎被演讲者的情绪感染,兴奋地走到讲台前。会议没有被打断。台下坐着的十多位华为终端EMT成员(最高决策层)和核心技术骨干同样非常激动。大家继续听软件部总工程师王成录博士的分享,不时有人插话追问。
这次汇报是关于华为终端一个秘密进行一年多的研发计划——“安卓底层手术式优化”。对于华为手机来说,这是一个引领性的重大研发投入,用于解决安卓系统长期使用后变慢即卡顿的问题,为此“下了血本”。从全面技术积累的能力上看,全世界能给安卓动手术的公司只剩下谷歌和华为了,对于安卓底层能“开刀”的专家全球应该也不超过100人,其中三分之一在谷歌,三分之一在华为。如果谷歌不“自我革命”,只有华为有能力冒险。
王博士的汇报中,数据似乎证明了成功:Mate9开始的性能优化和软件质量提升,总投入近5000万美元。实验室实测18个月老化试验数据表明,优化后的华为安卓长期使用性能已接近苹果IOS系统。软件老化测试模型和方法已经获得了欧洲著名测试公司Connect认可,双方已在安卓老化测试方向开始长期技术合作。谈到这里,他压了压语调:集中抽调的过千名软件工程师已经回到了新的项目中,我们还有大概300人在继续优化,目标是将安卓变成“抽屉式可替换”架构,争取在1-2年内和IOS系统不分上下,持续夯实竞争力。讲完,他抬起头关注大家的反应。
余承东又被点燃了。
“我们曼哈顿发布(华为产品内部代号)只讲这个,我们甩别人太多了。”老余说。而对1.1亿行安卓代码的优化方案对于现场工程师高管而言,值得品味,且意味深长。
会议仍在继续。大家不愿听到的坏消息也浮出水面:谷歌开天价加绿卡挖走了这次安卓优化的技术骨干充实到美国团队。更大的挑战在于,华为公司研发人员已经成为了全球科技公司的猎物,在软件、AI、芯片、材料,甚至色彩研究方面的最新创新,都成了竞争对手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对于一直低调学习借鉴的华为“不是一个好消息”。
华为
余承东:未来手机就像机器人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表示,华为并不限于只卖智能手机,还要进军人工智能等领域,新技术将被整合到手机上。
华为手机最近4年全球快速崛起的背后,其实这样跌宕起伏的会议每天都在上演。本文是“华为深度解密系列”的第一篇,周掌柜团队被允许对华为手机数十位关键岗位的软件、硬件、芯片、应用的负责人乃至科学家进行深度访问,力求还原华为手机成功背后的大逻辑。
我们带着读者调查中的三个最尖锐的问题挑战每一个受访者的开放底线:为什么号称技术驱动的华为似乎没有黑科技?什么底气让华为旗舰的价格对标苹果?华为手机是否只会模仿不会创新?问题的答案关乎公众对民族工业的期待。
“黑科技矩阵”的战略决心
探究第一个问题,需要从王博谈起。
王成录,“华为土著”,1971年出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金属材料的硕博连读。1998年来到华为工作至今。现实生活中的他是标准的工程师高管:低调,不善言辞,不易兴奋,充满技术危机感。
启动“安卓底层手术式优化项目”之前,卡顿是整个安卓生态的顽疾,困扰着全世界安卓系智能手机厂商。如果把手机操作系统比喻成一个大屋子,由于安卓开放性带来的无序,屋子里横七竖八的装满了各种箱子和物品,安卓底层优化就是把这些箱子挡路的搬走,没用的扔掉,然后按照主人(用户)的体验要求把屋子摆好,重新布置。


“这非常难,一旦出现问题,华为手机可能全军覆没。”王博士这样评价项目的艰巨性。过亿行已有的安卓原生代码,仅器件驱动层就有超过120万行代码。用最成熟的软件工程师,按照一个人一个月改300行,一个月22个工作日每天加班2-3小时,80个核心工程师就需要一年半,还不算辅助的编写人员。“但只有这样甩别人一条街的技术才是华为手机成功的关键,为了长期竞争力,竞争逼迫我们一定要把这块骨头啃下来”,他说。
华为EMUI软件总体的人员投入成本超过2亿美元,配套的研发硬件环境投入也是惊人的,不仅包括老化测试装置的5000万美元,还做了很多系统效能的测算试验。武汉研究中心,1万个测试盒子,每个盒子8台试验手机,8万台手机24小时按照编写的满负荷操作模型挑战着安卓老化的极限。
不仅华为,实际上竞争对手小米也在操作系统MIUI上投入巨资,营销推广一波一波从来没有中断过,小米也有接近3000人的软件团队负责这方面的研发和迭代。另外三个中国市场的竞争者OV和金立同样分别拥有差不多2000人的软件研发团队,但他们的研发讨巧而容易被传播,竞争对手大量的“黑科技”基本上覆盖了主流人群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华为的解决方案是对底层进行颠覆式改写,这是华为典型的“黑科技”模式,但用户感知到18个月不卡顿的设计效果需要很长时间。现实中,竞争对手则围绕软件应用类创新进行“黑科技轰炸”,让华为手机一直淹没在对手的海量传播中,进退失据。
公司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产生巨大分歧:一部分人认为:销量低于500万台的产品都应该算是“小型机”,华为是矩阵式黑科技研发,没有必要对于低于500万台成熟使用的技术做“黑科技”式宣传,这不严谨。反对观点针锋相对:再好的技术都需要让用户认知,华为的“黑科技矩阵”必须传播出去。领导也很纠结:单点传播“黑科技”的叫法跟随对手是否会被带进沟里?“黑科技矩阵”的战略则听起来也不太容易被理解。
“黑科技矩阵”到底有多复杂?为什么公众很难理解华为的黑科技?周掌柜团队根据访谈信息用图表进行了还原,如表1:华为终端“黑科技矩阵”。
华为
余承东:未来手机就像机器人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表示,华为并不限于只卖智能手机,还要进军人工智能等领域,新技术将被整合到手机上。
探究起来,华为手机的“黑科技矩阵”传播的最大障碍在于过于严密和专业化,是分层次的研发梯队,科学、技术研发、黑科技应用、能力开发和产品落地实际上是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最基础支点是“华为集团基础研发大平台”,华为终端业务的核心研发都是背靠集团的长期技术积累的,比如:终端测试实验室有9类23个,7000余台高精尖设备,280项测试能力世界领先,2项国内唯一,这些内容很多都是2012实验室长期技术积累的结果。集团的加持保证了华为手机底层的材料、通讯、品质、用户体验的国际领先性,但为此终端也需要在内部结算每年支付集团大平台几亿研发费用。
华为终端黑科技矩阵最核心的两个层次是“底层颠覆工程”和“黑科技小组创新”。颠覆工程的定位通俗的说就是“安卓手术”这样长时间、大手笔、高强度战略性技术投资,华为喜欢在未来10年技术趋势上押注别人望而却步的赌注,安卓手术之外,麒麟芯片成功前后经历了快十五年,据说两三代华为人为此奋斗坚守。而华为徕卡的拍照技术研发虽然只有2年多的应用,但是已经规划了未来5年在德国徕卡合作实验室的深度规划。 “黑科技开发”则更加显性一些,顾名思义就是持续跟进某项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化,比如石墨烯电池研发,比如把金融级芯片解决方案做手机里了,芯片有安全能力之后:替代U盾、车钥匙、门禁、电子身份证等。“黑科技应用“则是华为体系对标外部“黑科技”的主要形态,都是用户容易感知的功能,比如:“安全支付”、“手机找回”、“多角度录音”等,每一个功能在华为手机都有一个20-30人的小组来承担,这样的小组一共130多个。
可见,华为终端的“黑科技矩阵”是底层研究加应用的饱和式研发,全世界拥有这样大手笔投入的公司只有华为和苹果,一般的中国公司不太愿意把钱花在不容易被感知,不好宣传加分的地方。而这背后也是华为研发投入位列中国公司首位的根本逻辑。
虽说华为手机设计“黑科技矩阵”是战略选择,但这样的投入规模华为内部也存在巨大争议。据说很多华为高层都有这样的疑问:华为手机是否需要维持这样高成本的大规模研发团队?为什么不能像竞争对手一样仅维持简单的功能点?是不是开发的太多了?批评者直言不讳的说:华为手机1万人的研发团队是所有竞争对手人数之和,但并没有独霸一方的气势,研发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也有人说原因是缺少用户导向,没有灵气。
余承东和产品线的高管们一边顶着内外部的质疑,一边斯巴达矩阵式同步推进,非常坚定的维护和捍卫着华为手机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咬住苹果PK整体解决方案的创新,华为手机才有可能称雄世界”,这是华为手机主要高管的共识。尽管外界对于华为手机的进攻性颇多质疑,但公司内部对超越三星、苹果仍矢志不渝,“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并未减弱。
华为的自信大部分来自于这种“技术理想主义“。
向世界文明学“制造”
对华为手机第二个挑战的问题更加尖锐,即高端价格的承载力,不仅涉及到技术能力,也涉及到品质控制。到底凭什么华为手机价格比肩苹果?访谈中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来自质量控制部门负责人。
华为
余承东:未来手机就像机器人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表示,华为并不限于只卖智能手机,还要进军人工智能等领域,新技术将被整合到手机上。
马兵,华为终端的首席质量官,对研发全流程“一票否决”,也对130个黑科技小组的创新质量进行严密监控,被认为是“黑科技杀手”,因为很多对消费者体验不完美的创新都被他干掉了。
其履历如下:男,44岁,毕业于浙江大学机电工程系,曾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浙江大学研究所成员。1997年加入华为,服务华为20年,据说轮换过10个岗位,自认为是热爱运动和科研的标准理工男。
他真实的表达是:“来华为既不是被伟大使命感召,也不了解任老板,完全是偶然加巧合,之后在华为奋斗且随遇而安。“我读大学的时候,本来要上博士的,有一天早上起来宿舍人都不在,我在学校找了一圈发现他们都在参加华为的面试考试,我说他们太不够意思了,好事不想到我,于是大家给了我一个凳子,最后我是唯一一个录取者,鬼使神差的加入华为”。来到华为,从最初的硬件研发“鬼使神差”的成为了首席质量官。
马在华为20年的工作经历丰富而传奇,恰巧,他见证了华为品质的进步阶梯。他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华为产品质量经常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被客户骂、被老板骂几乎成了产品团队的常态,我们产品不好客服态度好的事迹也被编成很多段子。但2000年开始,质量控制成为华为核心战略,2005年左右,华为高层去全世界调研质量管理达到高潮,大家系统学习《质量免费》的理论,高层提出了“高质量是节约成本最好的方式”。
从他口中我们也了解到华为历史上很多关于质量的笑话:曾经在做手机之前,一个无线产品的质量缺陷一直没有找到答案,面对领导的压力,最后被研发团队辩解为,受太阳黑子影响。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回答被批判了好几年。访谈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哄堂大笑,因为非常有画面感,那个可怜的研发人员似乎在颤抖的辩解,内心承受巨大压力,但不幸的是,他并没有像哥白尼一样传颂真理,却被钉到了质量管控的耻辱柱上。
今天的华为手机站在华为20多年的失败教训和品质进化的肩膀上,已然形成了完整的方法论,如表2:
首先,华为的品质理念非常清晰,简单犀利。第一是“质量来自投入”,要求研发团队不绕路、不取巧,一个例子多少有点夸张:华为“胶水”性能的研发实验室就有接近20人。第二是“质量只能长期积累”,在华为内部质量控制细化到年度KPI,大概每年至少需要提高20%,不做运动式质量管理;第三是“质量沉淀于标准和流程”,华为北研所的终端自动化测试实验室中央控制大屏幕检测系统几乎对所有型号手机的检测和出厂流程做了全方位监控,仅生产环节就有2000多测试标准项;第四是“质量核心驱动力是一种意识和文化”,强调长期对研发人员的训练和教育。这几点感触用马兵的话来说:质量是投出来的,血泪教训换回的经验。他说他不怕竞争,因为对手都太聪明了,没有几个老板像华为领导这样舍得傻傻的为提高品质花钱。
任正非对华为质量控制有很多论述,其中谈及和品牌的关系非常具体,大逻辑是:品质传导出的口碑就是品牌。华为从上到下对此有高度共识。访谈中,一位研发人员对笔者展示手机耳机插口的时候,同时举着三星、苹果和华为三款手机说:华为耳机插孔四周的注塑圈0.15毫米,三星S7是0.25,苹果iphone6是0.1毫米,我们最新工艺可以超越苹果。“虽然这个细微的差别几乎所有用户都感觉不到,但是华为工艺讲究这个”。
华为品质管理的经验还来自于对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学习和改进。松山湖华为手机的自动化生产线里,日本松下一位前社长带领20多名日本专家和德国专家,一直在改进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由于工艺的改善,员工数量也由之前的60多人减少到20多人。
“华为向日本学习零缺陷管理,日本人真是苛刻到一个批次货物单品瑕疵都给你打回来。向德国学习精工制造和参数管理,向欧洲学习标准认证,一个批次产品要通用多个欧洲国家检验标准。向美国学习最大的经验是免维护,美国人工成本太高,一旦给美国人,这个产品和你没关系了,不允许你进机房”。马兵概括了华为品质进化基因的源头,在他看来华为的品质管控经验博采众家之长。
华为
余承东:未来手机就像机器人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表示,华为并不限于只卖智能手机,还要进军人工智能等领域,新技术将被整合到手机上。
从“黑科技矩阵”到“品质进化方法论”,华为的研发思维和品质思维实际上是产品的左右手,既有高强度的竞争筛选,也有苛刻的应用性淘汰,以保证最终呈现的是真正的“科技”,其次才是“黑科技”的炫酷。
“天使级智能”畅想
第三个问题对于华为创新能力的质疑,实际上几乎二十几年的创业历程中一直伴随着华为。
技术的“拿来主义”在中国的创新语境中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很多媒体也愿意把“创新懒惰”的标签贴给华为,曾经有一位外媒主编质疑华为公司的新总部和苹果存在巨大差距,完全模仿欧洲建筑,由此批评华为人只是一个勤奋的奋斗机器。
访谈中,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和华为手机人工智能研发部门做了深入的交流,试图探寻华为对全球最前沿的AI技术的真实水准和能力,没想到背后有一个很长的故事。
华为人工智能的起步,需要追溯到2011年10月任正非和德国电信CTO关于ICT未来的讨论,二人探讨了一个找戒指的故事:一个人和太太在船上玩,太太戒指掉水里,如何找到?戒指代表有价值信息,水是海量信息,水同时也在时间轴上快速流淌。为防止冲走,需要准确且快速,找戒指不是挖金矿,容不得精工细作。所以任总结出三条标准,并分享这个故事给当时负责大数据的Felix等研发人员:第一要处理大数据量,第二要快,第三要准。
对技术趋势的诸多设想,加上受到《2012》这部世界毁灭电影的启发,任正非认为数据洪水一定会到来,并且信息洪峰一定会带来大数据和智能革命,在洪水到来之前,华为需要构建面向未来的诺亚方舟,于是才有了2012诺亚方舟实验室,该实验也奠定了华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到了2016年6月份,这个团队已经有数百人规模,他们将人工智能AI作为华为未来的战略性机会,并将人工智能升级为”人机智能“的全新战略。
”Google口号是从Mobile First(移动第一)到AI First(人工智能第一),明确认为这是一次再洗牌的机会,认为有可能颠覆移动终端的格局。华为手机的愿景是From smart phone to intelligence phone(从智能手机到人工智能手机),这可能是我们一次重要的跨代技术突破,成功了就会与中国本土竞争对手拉开明显差距”。作为现在华为手机AI的主要负责人,Felix(应华为公司要求,周掌柜团队采访的关键部门负责人只以英文名字相称)对此踌躇满志。他认为:对于AI来讲,感知理解用户是本质,前期并不一定能够找到刚需,要按照游戏的思维来做。
Felix经常和华为负责芯片和硬件战略的Fellow级专家一起探讨和憧憬人工智能的未来,有很多区别于外界观点的前沿设想和生动描述,如图3:
Felix首先认为智能时代是“人”和“机器”双主体,并且平行进化的,由此对未来的定义是“人机智能时代”,这个判断有别于外界对人工智能的夸大和恐惧。“人机智能”的进化分为四个阶段:
华为
余承东:未来手机就像机器人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表示,华为并不限于只卖智能手机,还要进军人工智能等领域,新技术将被整合到手机上。
宠物级智能:跟随和响应型的智能。智能手机以完成用户特定任务为主,开放性逐步提高,延展用户对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体验,通过深度理解语义和上下文形成有效智能指令。这个阶段手机智能水平像一个宠物一样,延展某些生理功能,比如双摄对视觉的增强,降噪技术对听觉的增强,生物识别的智能和安全等。
伙伴级智能:智能手机具备一定的主体性智能形态,某些领域可与人平等对话的能力,主动以辅助类能力提供方式进行伙伴级提醒和辅助决策,包括基于用户理解的服务和信息的主动推送和策略化的选择。这个阶段手机要能有足够的传感器感知并理解人和世界,比如智能产生语音助手的语音提醒和采购决策。
教练级智能:智能手机拥有教练特质,在端侧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具备某些领域超越人的推理和决策能力,通过云端可持续的泛化和增强能力,推动全面数字化社会,具备主动高效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符合教练特征的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更加智能化的智能秘书,可以根据外界反馈安排形成;一种是AlphaGo这样具有高于人类某种能力的决策参谋能力。

天使级智能:AI无所不在,潜移默化融入手机所有需要的功能特性中,可以持续学习成长。智能手机的智力水平与人类具备智力可比性,具备独立性及依附性,人类获得神性智能支持。目前人类并没有这样的产品,但是科幻电影《HER》一直是工程师们推崇的一种高级智能形态。
一位受访的高级专家Abner这样描述说:“天使级智能是整个世界的回响,像天使陪伴一样。世界随时在等待响应,服务人,满足人”。
“有一本书叫《奇点时刻》,里面的描述我非常认可。目前的机器智能水平达到人的智能需要10的18次方每秒运算能力,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没有做到这个水平。但全球超算目标是2020-2021年整个数据中心达到这个水平”。Abner认为超级计算中心接近人脑的计算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了。
他大胆推算:一个人脑的体积比超算中心有100万倍差距,超算2000万瓦功耗对比人的大脑20瓦(葡萄糖耗能),能耗也是100万倍,100万倍即10的6次方,一切顺利的话30年可以搞定超级计算机到大脑智能、体积、能耗水平的进化。“但是大脑有1升的体积,手机大约0.1升,智能从大脑的体积进化到手机的体积还需要再加上5-10年,也就是说,人类造出手机和大脑智能水平相当的智慧体需要最少再有35~40年的时间,但是那时的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会是人脑的1000万~1亿倍,手机或者新脑机接口终端会像天使一样陪伴人,因为背后有更强大的网络支持”。
Abner试图用这样科幻式的推理为华为的研发和技术正名—— “理想主义”(突破核心技术)、“实用主义”(围绕用户需求和痛点研发)和“拿来主义”(广泛借鉴和合作)结合起来才是真实的华为。他认为:无论是网络或者手机上,华为又是实实在在地将4G、双摄拍照等新技术最先应用于实际产品的。华为也许不算是个技术概念的创新者,但华为一定算是个技术产品的创新者。“手机的成功本身就验证了华为文化的想象力”。
回顾起来,从2003年为运营商提供简单终端产品开始,华为手机从不足100人经历了15年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波人的奋斗和积累,几次因为“看不到希望”险些被卖掉,直到最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从2011年底历史性的‘三亚会议’提出面向高端、面向开放市场、面向消费者的三个核心战略开始,华为手机在华为集团的‘主航道’上航行仅仅6年。
聊到这里,华为手机的故事似乎没有我们预判的传奇,光荣浸透着苦难,像水滴对岩石的累积,但从残酷竞争到放飞梦想,中国制造的技术崛起,已然开始。
(作者介绍:知名商业战略思想研究专家,聚焦原创商业理论研究,帮助华为等多家全球领先公司解决实战问题。本专栏聚焦全球领先公司有效增长路径研究,呈现专业战略洞察。读者微信号:zhouzhanggui000。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2017年10月29日星期日

5G时代脚步渐近 业界有望破题技术难题


凤凰新闻 10-29 20:32
原标题:5G时代脚步渐近 业界有望破题技术难题
  中新网重庆10月29日电 (陈茂霖)29日,记者从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下文简称“学术年会”)获悉,一直影响手机体验和电信行业利润的无线接入带宽不够,以及设备能耗过大的两个问题正成为业界的主攻方向之一,并有望于近期在实践中破题。
  10月27日,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介绍2017年前三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年底前,我国将完成5G二阶段网络部分测试,明年开始进入第三期阶段测试。明年6月份5G国际标准第一个版本出台的时候,我国的产品基本上能够同步出台或者接近商用的产品出台,为5G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章秀银在参加学术年会期间表示,目前一直影响手机体验和电信行业利润的无线接入带宽不够,以及设备能耗过大的两个问题正成为业界的主攻方向之一,并有望于近期在实践中破题。
  “手机用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多的时候网速变慢,还有智能手机的电池不太够用。”主要研究领域为射频多器件协同融合设计、基站天线、滤波天线、大规模MIMO天线、数字射频系统和无线功率传输,并拥有27项中国发明专利和2项美国专利的章秀银说,“站在运营商的层面,现在移动运营商的电费与运营商的人力成本是差不多的,而这两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在5G时代破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章秀银告诉记者,随着移动通信向多频段、多制式和多系统方向发展,无线设备也朝着多功能集成、小型化和低功耗方向快速发展,这对射频器件与天线的功耗、体积与集成度提出来愈来愈高的要求,的是在电路工艺与材料未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情况下,单个器件的小型化与低功耗水平就遇到瓶颈。
  针对此问题,国际上开展了多器件协同融合设计的研究,而今天他要在学术年会上分享的则是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和可重构能力的模拟与数字协同的数字射频系统。
  “中国在5G领域的研发水平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章秀银说,“我的研究成果只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国内还有其他研发团队也这个行业的众多细分领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由于各学科的发展,电路与系统正朝着实用化、微型化、大规模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负责人说,“未来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将重点支持培育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微纳传感器与系统、信号处理及应用、多媒体系统与应用、神经网络、生物计算机、图论与系统优化等方向的研究。”

德媒:中国制造逆袭德国,IT产品最受追捧


凤凰资讯大陆 10-29 15:16
原标题:德媒:中国制造逆袭德国,IT产品最受追捧
现在被视为质量过硬代名词的“德国制造”,百年前还是低劣货的象征;如今,“中国制造”也正在甩开山寨货的帽子。本月,德国权威质量管理机构德国质量协会(DGQ)和德国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尽管依然存在负面形象,但“中国制造”在德国受欢迎度比其名声要好不少。这项调查显示,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仅有11%的德国的消费者拒绝中国产品。
目前,“中国制造”进入德国人的购物袋已成为常态。德国《质量管理杂志》网站10月10日公布了这项调查结果,其中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正加大步伐,将超越德国品牌和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德国质量协会的调查结果(来源:DGQ网站)
“中国制造”哪些领域做得比较好?受访者认为,最突出的是“数字化和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的电子产品特别受欢迎。有50%的受访者购买过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电脑或照相机,其中70%的人点赞。64%的人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已超越德国。
其次受欢迎的“中国制造”产品是电动车领域。
此外,德国的厨房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电器。有23%的受访者已购买中国生产的厨房用具,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愿意购买。
德新社的报道称,令人震惊的是,德国年轻一代对中国制造的认同感更高。在18至29岁的群体中,82%已是中国制造的消费者。
至于“德国制造”哪些领域比“中国制造”更出色,受访者主要选出三个方面:一是德企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成果更好;二是机械和设备制造仍是“德国制造”的招牌行业;三是基础设施方面。不过他们认为,在这些领域,中国正在缩小与德国的差距。
调查也显示,尽管大多数德国人正在购买中国制造,但只有4%的受访者对中国制造完全没有负面印象。受访者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主要有:品牌声誉欠缺(60%),质量有待提高(57%)和检测认可缺乏(50%)。
报告称,“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未来都具有更大发展潜力,尤其是中国。约3/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的质量20年后会更好,只有22%的人认为不会变。对于全球质量典范“德国制造”,51%的受访者认为20年后质量仍会不断优化,41%的人则认为会“原地不动”。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中国制造”的进步,“德国制造”也可在压力下迸发出更大潜能。
“‘中国制造2025’战略已明确指出,中国制造将不再是廉价的大规模制造的商品,而是代表着创新和优质”,德国质量协会执行董事克里斯托夫·皮恩克斯说,毫无疑问,到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将给德国带来挑战。他认为,中国制造在德国有广泛的客户群说明,该计划将取得成功。在中国制造的成长过程中,德国制造应更好与其合作,而不是相互对抗。
在这份调查报告发布之前,德国质量协会还委托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进行进行了一次名为“质量—德国制造”的调查,对象为1214家从规模和行业分布而言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这是迄今相关主题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
调查显示,超过42%的德国企业认为,中国将在质量竞赛中大幅赶超。大型企业对此感受尤为明显:在员工人数超过250人的受访企业中,超过56%的企业认为中国在今后20年内将在质量方面迎头赶上。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制造”的质量会下降。
而德国财经网则表示,20年前,“中国制造”还不是“德国制造”的竞争对手。如今,中国产品的质量在许多领域已经成为德国的最大竞争者,比如机械制造、高铁等,中国手机、电视机生产也领先世界。
位于中国之后的是波兰,超过1/3的德国企业(38%)认为,这个邻国在20年后会在产品质量上获得进步。印度和土耳其分列第三(35%)和第四(32%)。德国质量协会主席尤尔根·瓦尔维格认为,“这些经济体正快速摆脱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希望在质量领域有所作为。中国、波兰和印度等国家正在紧追德国”
德国企业对“德国制造”总体感觉良好。28%的受访企业预计,德国企业今后20年内在质量上还会更上一层楼。超过43%的企业相信,德国将保持现有质量水平。质量因素仅在出口业务方面就为德国企业创造数千亿欧元的盈利。”
令人意外的是,德国企业没有把西方企业作为重要竞争对手。受访企业认为,西方同行在今后20年内生产质量最多原地踏步,甚至会不断退步。调查结果显示, 质量下降最快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24%)、法国(20%)、美国(15%)、俄罗斯(7%)、和土耳其(7%)。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的中国机械手(资料图,来源网络)
仿佛是为了给德国德国质量协会增加注脚,观察者网注意到,10月18日,德国风电巨头企业森维安公司(Senvion)与中国企业签署了采购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的框架供货合同,这是德国首次采购中国该型产品,也是中国首次批量打入欧盟市场,中国风电装备在全球高端风电市场的新突破。拿下这个订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德国国内本身就有两家世界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西门子和艾维康。
根据双方签订的框架协议,未来三年将向后者出口至少100台3.7MW-144机型风力发电机,两家公司将深度合作,中车株洲电机将提供森微安公司总需求50%的产品。
之所以德国巨头企业选择“中国制造”,原因就是高品质。森维安这次购买的风电发动机对噪音要求极高,而中车株洲电机的产品不仅是国内噪音控制技术最高的,也超过了全球行业标准。——能够让德国巨头企业放弃本国产品采购“中国制造”,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至少在该领域中国制造不逊色于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德国媒体早就注意到“中国制造”的廉价形象已经成为历史,而正朝着品牌创新、品质保障迈进。
去年7月,德国《商报》在一篇社评中,提到了苹果在中国市场舒服日子的结束,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容。
评论指出“苹果公司的iPhone属于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在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iPhone系列曾被看作是黄金标准。然而在苹果不得不对付销售业绩下降时,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迎头赶上。这是一个长远发展的前奏: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廉价形象已是过去时了”,文章在开头这样写道。
文章表示,没有品牌,价格便宜,这曾经是中国商品的特点。这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品牌的创新、设计和打造成为了很多中国企业的首要目标。其中打前阵的是电子产品和电子商务企业。"
作者以华为为例,在5年的时间里,该公司成长为了仅次于三星和苹果的世界第三大手机制造商,而且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售业绩走弱的情况下,仍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了销售业绩同比25%的增长。
“这种崛起有三个原因:第一,质量。中国生产商如今有能力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了,国际品牌在这方面的优势缩水。在提供相同品质的产品方面,中国生产商做得越来越好,而这是吸引顾客的基本前提。……第二,钱。在过去几年,这些公司在中国国内赚足了钱,来实现它们耗资巨大的广告攻势。……第三,中国国内市场的疲软。自从中国告别飞速增长以来,企业们开始扭转方向。尽管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仍是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但这些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必须更多着眼全球市场、保证长期增长。很多都是以新兴国家为切入点,而华为告诉人们,中国企业也可以在欧洲这样的成熟市场上立足。”
作者在最后写道,这些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中国制造’逐渐从廉价商标变为品质保障。电子产品和电子商务公司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消费品生产商可能紧随其后。欧洲企业必须要适应这一点。目前欧洲产品在中国还享有盛名,然而很快,如果想要跑赢中国的后起之秀,这些欧洲企业除了品牌响、质量好之外,还必须拿出更多的东西--既在中国,也在欧洲本土市场。”
观察者网查询到,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海外市场。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实际投资来源地、第二大投资目的国。中德贸易额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约三成,是中国与英、法、意三国贸易的总和。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目前已明确了开展先进制造合作的12个重点领域。首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在沈阳落地,青岛、芜湖、揭阳、太仓等地的中德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双方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合作方兴未艾。
2016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

乐视昙花一现,互联网电视颠覆行业的可能性还有多大?


凤凰科技 10-29 20:36
原标题:乐视昙花一现,互联网电视颠覆行业的可能性还有多大?
近日上任仅5个月的乐视网CEO梁军已经确认离职,据相关媒体联系本人,得到的回答是“修养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刚刚职位变动的乐视致新CEO张志伟浮出水面,被认为最有可能接替梁军。
一个是帮助乐视打下互联网电视江山的关键性人物,一个则在孙宏斌进入乐视之后重回核心,一场新朋旧友间的“此消彼长”不免令外界浮想联翩。尤其是在经历抛弃传闻之后,梁军的退出给陷于生死谜团的乐视电视,增添了更多的不利因素。
其实乐视电视业务能否全面恢复倒是其次,更关键的是整个互联网电视行业,非但没有因为老大的变动而引起市场上剧烈的连锁反应,反而多了很多沉寂萧条的迹象。这种状态究竟预示着什么,是市场的不成熟还是互联网电视昙花一现的必然结果?
乐视电视丢掉的份额究竟去哪了
乐视电视曾经有可能成为支撑贾跃亭“生态”建设的核心主体,但随着乐视危机、换新,乐视致新已然到了生死关头。据中怡康数据显示,乐视电视今年1月至7月销量占比同比下降超过50%,“618”电商大促期间,销售额同比去年下滑57%。
与之相应的,今年上半年乐视致新营收46.53亿元,同比下滑37.64%,净利润亏损2.82亿元。此外,截至今年6月底,乐视致新总资产137.84亿元,负债100.53亿元,净资产仅37.31亿元,在未来一年内需要偿还的流动负债达70.76亿元。不得不说,乐视想要在三个月内恢复气力、重新起航,难度有些大。
再看小米,有数据显示,小米电视第一季度销售量同比增长6%,4月份同比猛增67%,今年6·18小米电视的表现同样不错,据说销量暴增了500%之多。9月份小米电视增长的势头更是到达顶峰,4A系列线上销量夺得了前三名。
此消彼长,乐视和小米的销量变化确实符合市场的预期,但是乐视式微,小米却没能成为其后继者,重新扛起互联网电视的大旗,甚至从宏观层面来看,小米也没有相应地获得乐视丢失的市场份额。
以上是来自奥维云网的数据调查,图片显示了2017上半年全球主要电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其中乐视占比1.4%,而小米为1.0%。按理来说,乐视2017年上半年市场份额下跌1.3%,如果小米基本获得乐视丢失的市场份额,那小米的全球占有率将会达到1.9%,从而超过乐视,成为名符其实的互联网电视第一。
但现实是小米电视销量虽然猛增,可市场份额仅仅是提升了0.4%,即使考虑到暴风TV共同竞争乐视留下的市场真空,依照后者的体量,小米也不至于仅仅抢得了如此小的分量。
如此看来,乐视丢失的份额究竟去哪儿了?从上图可以看到,长虹、创维等国内传统厂商市场份额普遍下滑,而TCL的强势增长主要又是因为海外市场进展良好,如此就剩下一个解释,那就是重归市场的夏普。
以今年十月一各大品牌的市场表现为例,国内传统品牌的份额虽保持绝对优势,但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7%。而夏普电视线下销量占比13.2%,仅次于海信创维位于第三,线上占比12.7%,仅次于海信位于第二,其中60吋产品销售额位居所有产品中的第一位。
乐视骤然下滑所造成的市场空缺,没有让其最大竞争对手小米抢去,反而是成全了一个老牌电视厂商,这或许意味着行业竞争的核心还是以质取胜,以前被互联网电视抢去的主动权正在回归。
互联网电视阵营中能挑大梁的已经寥寥无几
乐视没有遭此挫败之前,曾经和海信有过数据之争,虽然最后奥维云网出来打了个圆场,导致这场争夺第一的纷争没有继续下去,但这件事足以说明当时的乐视,短短时间内居然能和传统电视巨头抗衡,可见互联网电视一度颠覆行业格局的说法,并非完全是靠营销造势。
可是如今随着梁军的离职,乐视电视业务的重生恐怕是难上加难。因而要想在不利环境中对抗海信、创维等传统巨头,就只剩下小米、暴风和微鲸了,而这三者能否重新搅动沉寂许久的互联网电视市场呢?又或者换一种说法,谁会接替乐视成为下一个行业标杆?
首先来看逆势生长的小米。据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国内传统彩电品牌市场零售份额69.1%,较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互联网彩电品牌市场零售份额12.0%,较去年同期下降4.0个百分点。在这种普遍萧条的市场环境,小米是国内少数销量增长的厂商之一。
根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17年1-7月小米电视线上销量同比大涨91.2%,涨势迅猛。而在9月份这个促销节期间,京东、天猫、苏宁等几大主流平台上小米电视销量都排名第一。当然不可否认,乐视电视的困境是小米能实现快速增长的一大因素,但更主要的应该归功于低价策略的市场效应。
不过这点也正是小米电视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疑虑,就像当初小米手机横空出世,以性价比和网络营销的打法逆袭了一众硬实力厂商,但是飞得越高跌落的就越惨。小米电视在行业内何尝不是这样的角色?以互联网电视为名,试图对抗战线稳固的老牌巨头,虽然目前获得了超出预期的业绩,但没人能保证小米电视不会重蹈手机的覆辙。
而暴风和微鲸的实力相对更差了一些,微鲸除了在去年双十一上崭露头角,之后的这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太大的动静,各大促销节、重大营销活动都没有微鲸上榜的身影。而暴风TV更是接连遭受外界质疑,严重亏损、剥离上市主体、艰难融资,而且与乐视极为相像的战略布局,使得暴风一直背负“下一个乐视”的舆论压力。
据相关报道,2016年暴风TV的出货量超过100万台,微鲸电视出货量有80万台,而从知情人士处最新获得的数据显示,暴风TV截止目前的出货量是50万台,微鲸电视出货量只有40万台。
由此看来,乐视倒在互联网电视最为艰难的一年,对整个行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后继无人,就很有可能使互联网电视被传统电视厂商打压、难有翻身之地。
互联网入侵行业,传统厂商却成最大受益者
互联网电视阵营中能与传统电视厂商抗衡的竞争对手,短时间内基本为零,这对前几年被抢尽风头的老牌电视巨头来讲,无疑是一个再次蓄力、重新崛起的好时机。尤其是今年电视行业的严峻态势,间接证明了依靠多年积攒的硬实力,它们足够应对市场风险打一场漂亮的防御战。
再者互联网电视的式微,并不是单纯因为乐视的挫败而产生,这点从小米或暴风未能接替乐视的位置就可以看出。毕竟如果市场对互联网电视的需求依然旺盛,那么在面板价格回落之后,小米本应该可以顺势吞食乐视丢失的大部分份额,而不是现在这样依然打着“千元”旗号促进销量。
换句话说,消费者对内容+硬件的新鲜感已经有些衰退,反而OLED、8K、曲面屏等参数再次成为刺激需求的关键点,这或许印证着电视行业的竞争焦点重回核心质量。
总而言之,在与互联网电视的进一步博弈中,传统电视品牌似乎开始占据上风。甚至纵观整个电视行业的变化,互联网电视昙花一现的繁荣,其实正是打破前些年行业退后状态的一次契机,而现在传统品牌开始逐渐享受这种市场重换生机的福利,或许它们才是行业升级的最大受益者。
据2014年初公布的《中国平板电视消费者需求分析及市场预测》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2013年中国彩电产量整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013年1-10月份产量1.1亿台,与2012年相比基本持平,未来几年或将呈现下滑迹象。
此后不久,这种预测果然应验。奥维数据的报告显示,2014年预计全年电视销量下降为4500万台,同比下滑5.6%,为30年来首次负增长。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乐视凭借内容附加硬件的首创重新唤醒了这个已经接近饱和的市场。
据悉,2015年中国彩电零售市场表现逆势上扬,市场零售量规模为4674万台,同比增长4.8%,零售额规模1572亿元,同比增长7.5%。从负增长到逆势增长,不可否认,乐视代表的互联网电视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比较可惜的是乐视电视还没来得及建立起护城河,就被贾跃亭的“梦想”拖进了商业漩涡。
反而是传统厂商另行开辟了各自的子品牌,比如创维酷开、康佳KKTV、海信VIDAA、TCL雷鸟等等,都是两方出击、争抢互联网电视的市场价值,而且现在的时机对它们来讲确实是大有裨益。
价格战绝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它在短时间内会效果显著,但根本上难以撼动传统厂商的地位,可能只有等到智能家居真正落地,市场格局才会有所变化。
歪道道,科技媒体人,互联网分析师。微信公众号:歪思妙想(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科学家建议建太空磁盾牌 防止太阳耀斑造成的重大破坏


凤凰新闻 10-29 12:07
太阳耀斑
凤凰科技讯 据CNBC北京时间10月29日报道,能想象没有SnapChat、谷歌地图、自拍和微信的世界吗?这样的世界简直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但是,如果现在不开始考虑如何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的淫威,这种灾难可能在本世纪降临地球。
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研究人员阿维·洛布(Avi Loeb)和曼纳斯维·林加姆(Manasvi Lingam)作出了上述预测。研究表明,我们严重低估了太阳对地球潜在的危害。
洛布和林加姆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在太空中建设一个105吨的盾牌。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盾牌要怎么建?人类真的需要这个盾牌吗?
太阳超级风暴的巨大破坏作用
危害人类的将是太阳超级风暴。太阳赋予地球上万物以生命,但它难以预测的威力,有时也会引发大灾难。大规模太阳耀斑的威力,足以破坏卫星、通信系统,以及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数字技术产品——其中包括智能手机、电视机和广播。
鉴于人类对卫星技术的依赖——其中包括导航、通信和娱乐——卫星遭到破坏的影响是巨大的。太阳超级风暴会干扰卫星和地面设备间的无线电信号传输,从而瘫痪卫星导航系统,尤其是飞机和船舶,会受到相当大影响。部分卫星会被摧毁,所有卫星系统会因太阳超级风暴而严重老化,要求重新发射新卫星取代现有卫星,SpaceX和其他太空技术公司可以大赚一笔了。
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数据是,未来150年由太阳超级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相当于目前美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建设太空盾牌将是为人类为避免经济大灾难而上的一道保险。资料显示,2016年美国GDP约为18.6万亿美元。
太阳超级风暴将使飞机乘客受到大剂量辐射
太阳风暴
剧烈的太阳风暴会引发电流迅猛增长,造成电网瘫痪。最糟糕的情况是,地磁力会影响栅极变压器数周,甚至数月不能正常工作。发达国家电网冗余度较高,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网冗余度不够高。
另外一个问题是增加的辐射,在太阳超级风暴期间,乘坐飞机的乘客可能受到大剂量辐射。
研究人员利用地质记录和大小与太阳相当的恒星活动的数据,推测下一次剧烈太阳耀斑将发生在未来100年。他们通过计算发现,超级危险的“灭绝级别”的超级耀斑每2千万年才会发生一次,但发生造成科技大灾难级别的耀斑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太阳超级风暴
卡林顿事件
有关太阳风暴危害的第一个证据就是所谓的卡林顿事件,也是有史以来有记录最著名的造成危害的太空气候事件。它发生在1859年9月,剧烈的太阳耀斑引发了过去500年来最大规模的太阳风暴,欧洲和北美的电报线路遭到破坏,电报大楼出现火灾。
发生在1989年的另一次太阳风暴,造成加拿大断电,600万人断电时间长达9个小时。一些研究人员估计,未来4年太阳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约2.6万亿美元。
考虑到人类对科技和通信的依赖程度,极端太空气候造成的危害将远远大于以往。人类有应对措施吗?
现有的防护措施
我们现在的防护措施就是地球的天然磁气圈。日冕物质抛射会引发地磁电离,而直奔地球。这种现象一直都在发生,只是大多数时间不会到达地球。地球的大气层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一个好消息是,极端太空气候事件到达地球需要数天时间,因此,即使太阳抛射的数十亿吨微粒向地球奔来,我们会有一定的预警时间。
磁盾牌安装位置示意图
建立磁盾牌
地球大气层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只是保护作用不够强大。洛布和林加姆建议,建设一个105吨重的磁盾牌,使带电粒子发生偏转,不会到达地球。他们表示,这一项目将耗资约1000亿美元——与国际空间站相当——但比全球GDP低3、4个数量级。
洛布和林加姆建议在拉格朗日点L1——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地球约100万英里(160万公里)——安装一个磁盾牌。他们还指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经证明,超级耀斑在M和K-矮星(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上更为常见,因此那里的高级文明可能已经建起了磁盾牌。因此,人类为什么不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寻找这一“高科技特征”。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洛布和林加姆还认为,超级太阳耀斑造成的危害在未来数十年尤其严重,原因并非是太阳会特别活跃,而与地球文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
重大太阳超级耀斑可能是百年一遇的事件,但它提醒我们,即使相隔1.5亿公里之远,地球仍然会受到太阳的影响。(编译/霜叶)
新鲜有料的产业新闻、深入浅出的企业市场分析,轻松有趣的科技人物吐槽。
凤凰科技(ID: ifeng_tech),让科技更性感。

2017年9月6日星期三

BDI Index



  

Go to... Home Shipping News 

    – top stories    – Hellenic Shipping News    – International Shipping News    – Dry Bulk Market    – Piracy and Security News    – Shipping: Emission Possible    – Marine Insurance P&I Club News    – Port News    – Shipbuilding News    – Shipping Law News    – Interviews    – DNV GL Maritime Academy Hellas    – Events and Training Courses    – Recent Videos    – Mobile Applications and Social Media Commodities     – Commodity News    – Chinese iron ore and steelmaking prices    – Freight News    – Guide for Carriage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Ship Risk Profile Calculator Report / Analysis     – Weekly Dry Time Charter Estimates    – Weekly Tanker Time Charter Estimates    – Weekly Container Reports Index    – Weekly Vessel Valuations Report    – Daily Tanker Market Rates    – Daily Tanker Fixtures    – Weekly Shipbrokers Reports    – Monthly Shipbrokers Reports    – Weekly Demolition Reports    – Weekly Ship Sales    – Weekly Shipbuilding Reports    – Marine Engine Specifications    – Shipping Glossary Oil & Energy     – Oil & Companies News    – General Energy News    – Bunker Prices Worldwide World Economy     – World Economy News    – IMF/OECD News Stock Market News     – Stock News    – Stock Market Snapshot    – Daily Currencies Ratings    – Hellenic Shipping Companies    – Live Hellenic Shipping Stocks    – Live International Shipping Stocks    – Live Commodity Trade Markets

Home / Shipping News / Dry Bulk Market / Baltic index rises on firmer rates for panamax vessels

Baltic index rises on firmer rates for panamax vessels

in Dry Bulk Market 05/09/2017

The Baltic Exchange’s main sea freight index, tracking rates for ships carrying dry bulk commodities, rose marginally on Monday, supported by higher rates for panamax and smaller vessels.

The overall index, which factors in rates for capesize, panamax, supramax and handysize shipping vessels, was up 4 points, or 0.34 percent, at 1,187 points.

The panamax index rose 29 points, or 2.42 percent, at 1,227 points.

Average daily earnings for panamaxes, which usually carry coal or grain cargoes of about 60,000 to 70,000 tonnes, increased $240 to $9,850.

The capesize index lost 21 points, or 0.93 percent, at 2,243 points.

Average daily earnings for capesizes, which typically transport 150,000-tonne cargoes such as iron ore and coal, were down $129 to $16,819.

Among smaller vessels, the supramax index rose 4 points to 860 points, while the handysize index rose 1 point to 487 points.
Source: Reuters (Reporting by Karen Rodrigues in Bengaluru; Editing by Nick Zieminski)

Select LanguageAfrikaansAlbanianAmharicArabicArmenianAzerbaijaniBasqueBelarusianBengaliBosnianBulgarianCatalanCebuanoChichewaChinese (Simplified)Chinese (Traditional)CorsicanCroatianCzechDanishDutchEsperantoEstonianFilipinoFinnishFrenchFrisianGalicianGeorgianGermanGreekGujaratiHaitian CreoleHausaHawaiianHebrewHindiHmongHungarianIcelandicIgboIndonesianIrishItalianJapaneseJavaneseKannadaKazakhKhmerKoreanKurdish (Kurmanji)KyrgyzLaoLatinLatvianLithuanianLuxembourgishMacedonianMalagasyMalayMalayalamMalteseMaoriMarathiMongolianMyanmar (Burmese)NepaliNorwegianPashtoPersianPolishPortuguesePunjabiRomanianRussianSamoanScots GaelicSerbianSesothoShonaSindhiSinhalaSlovakSlovenianSomaliSpanishSundaneseSwahiliSwedishTajikTamilTeluguThaiTurkishUkrainianUrduUzbekVietnameseWelshXhosaYiddishYorubaZulu

  Powered by Translate

Share


inShare


Previous:China iron ore imports show steady growth, contrast with price swings – Russell

Next:Shipping’s recovery insufficient to lift seafarer wage costs

RELATED NEWS

Tsipras, Borisov to sign deal on Wednesday on construction of port railway link

05/09/2017

Thun Tankers adds a fifth 17,500 dwt IMO II tanker to previous order: The vessels to enter the Gothia Tanker Alliance network 2019-2020

05/09/2017

Nordic American Tankers Limited: Another TC contract with a major oil company

05/09/2017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Name *

Email *

Website

 Anti-Spam

Please enter the CAPTCHA text

SPONSORS

WEEKLY DRY TIME CHARTER ESTIMATES

Read More

WEEKLY TANKER TIME CHARTER ESTIMATES

Read More

WEEKLY CONTAINER INDEX

Read More

FOLLOW US

LIVE SHIPS TRAFFIC MAP

Read More

STOCK NEWS

Read More

SPONSORS

NEWSLETTER

Subscribe to our email newsletter.

Email address:Name:Surname:

Please insert the code you see in the picture.

RECENT VIDEOS

Tanker Time Lapse

01/09/2017

Ship JOHN J. BOLAND exits Lock 7, Welland Canal

01/09/2017

Wärtsilä successfully tests remote control ship operating capability | Wärtsilä

01/09/2017

Coast Guard conducts overflight to access Corpus Christi storm damage

01/09/2017

Hellenic Shipping News WorldwideOnline Daily Newspaper on Hellenic and International Shipping


Shipping News

Top Stories


Hellenic Shipping News


International Shipping News


Dry Bulk Market


Piracy and Security News


Shipping: Emission Possible


Marine Insurance P&I Club News


Port News


Shipbuilding News


Shipping Law News


Interviews


Recent Videos


Live Piracy Map


Live Ships Worldwide Traffic Map


Real Time Marine Weather


DNV GL Maritime Academy Hellas


Events and Training Courses


Useful Links


Rss Feeds


Site Map


Mobile Applications and Social Media


Commodities

Commodity News


Chinese iron ore and steelmaking prices


Freight News


Guide for Carriage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hip Risk Profile Calculator


World Economy

World Economy News


IMF/OECD News


Oil & Energy

Oil & Companies News


General Energy News


Bunker Prices Worldwide


Report / Analysis

Weekly Dry Time Charter Estimates


Weekly Tanker Time Charter Estimates


Weekly Container Reports Index


Weekly Vessel Valuations Report


Daily Tanker Market Rates


Daily Tanker Fixtures


Weekly Shipbrokers Reports


Monthly Shipbrokers Reports


Weekly Demolition Reports


Weekly Ship Sales


Weekly Shipbuilding Reports


Marine Engine Specifications


Shipping Glossary


Connect with Us

Contact us - Send your news


Subscribe to our free daily newsletter


Stock Market News

Stock News


Stock Market Snapshot


Daily Currencies Ratings


Hellenic Shipping Companies


Live Hellenic Shipping Stocks


Live International Shipping Stocks


Live Commodity Trade Markets


Follow u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More infoNo problem